WFU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2024 世界疝氣醫學心得分享



圖:肉毒桿菌注射應用於疝氣


這次參加了名為「 World congress of abdominal wall hernia surgery」的世界疝氣醫學研討會,這對我作為一名疝氣專科的一般外科醫師來說,確實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在這個短短的時間內,我接觸到了各種最新的疝氣開刀手法演示和趨勢,以下是我對研討會內容的一些記錄及心得體會:


Video session

  • IPOM 網膜仍然有腸沾黏的報告,因此在國際上受歡迎程度下降。 
  • Protack 鬆掉的要拿掉,掉到腸子上有造成腸破裂的風險。 
  • 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TEP、TAPP 相比,比較喜歡 TAPP,理由是比較方便 check 雙側。( 個人思考 ) 但我覺得 TEP 也很方便看雙側。 
  • Dr. Vimal Vasudeavan:做 TAPP 時用 bipolar,因為有的人有 pacemaker,有的時候如果靠近神經也比較不會熱傷害,減少術後疼痛。第一步從 ASIA 往 medial ligament 打開 peritoneum,如果遇到 orifice,要距離洞 2~3 公分,內外都先做、再做中間 indirect area,如果 sac 很大 scrotal type,大概會在拉出 4~5 公分後切斷。儘管在穆斯林國家,常常需要蹲下來祈禱,在 mesh 的選擇上仍舊會是大的、direct 選擇 heavy mesh,小的、indirect、年輕人選擇 light mesh。用 LiquidBand glue 固定小的 hernia,期望減少 chronic pain,在大的 hernia 還是會用 tacker。 
  • 在日本沒有 glue,因為政府控制一切,有 glue 的話會想用。比較不喜歡 tacker,可能深及 6mm,還是比較喜歡 suture。 
  • 智利 Dr NIcolas Quezada S.:用 Hugo 做 eTEP for diasthasis and ventral hernia,先進 posterior rectus sheath,在 linea alba 外側 crossover,避免傷到。若 violation of linea alba,要縫起來。 
  • 韓國 Lee Gwan Chul, Hansol 醫院:TEP、TAPP 相比,比較常做 TEP,都用 1.5cm single port,5mm scope,如果開過骨盆腔的手術,就會用 TAPP 先 check 沾黏情況,還是相信 posterior approach 比 open approach 好。大的indirect sac 從腹腔裡面夾起來用 endoloop 做 high ligation。用 suture passer+肚臍疝氣的帶線 mesh 補+tacker 固定=modified IPOM,但此法不知如何確保 triangle of pain 及復發率。 
  • 姚琪遠:開過攝護腺切除的手術,都會用 open approach。 
  • 英國 Sajid Malik:建議大家在ligation spermatic vein 時,夾 proximal 後先剪開一點點 vein 放血,減少 varicocele congestion ,再夾 distal。 
  • Kiyotaka Imamura:很多泌尿科醫師開完攝護腺切除不會把 peritoneum 關起來,會造成很嚴重的沾黏,開過攝護腺切除的手術,都會用 open approach。
  • 印度 Zen Hospital:esophageal stenosis,myotomy 用撕的,用 energy device 會傷到 mucosa,從NG 打 ICG,mucosa 會亮,來 check 肌肉是否已撕開。用 3-0 Ethibon 不可吸收線把 GC 跟 right crus 縫在一起。



圖:胃食道逆流磁珠括約肌強化術 MSA: magnetic sphincter augmentation


我如何成為更好的疝氣醫師

  • 在安全可控的環境下,接受新的技術。
  • 熟悉每一種修補法。
  • 根據不同病人調整手術方式。
  • 避免簡單的疝氣發展成複雜的疝氣。
  • 給最複雜的 case 最好的 outcome 和生活品質。

這次回來我也更有信心從事更高難度的疝氣工作,例如幫 100 歲的人瑞爺爺成功開刀,而且是腸子卡住來到急診的疝氣,還是 Pantaloon 型的,以往卡住我就會直接 open 做,不敢用 TEP,但這次我很大膽的用 TEP + TAPP,發現術中其實可以悠遊於兩種術式的切換,不像以前做 TEP 很怕弄破腹膜,爺爺也已成功康復出院。 

另外還處理一位巨大腹內腫瘤延伸到左大腿,以至於腫瘤切除掉後,左鼠蹊部留下一個大的疝氣,由於對解剖構造、以及人工網膜的熟悉,有信心這次的腫瘤切除加網膜修補能夠一次解決病人的問題。 

隨著達文西的手術費用部分納入健保,我也有自信能讓病人多一個達文西手術的選項。


圖:標準化步驟來處理橫隔膜疝氣


我們現在的第一要務是什麼

  • Recognition of the problem. 認知到問題。需要得到立即性的關注。 
  • Abdominal wall surgery focused practice designation. 專注於以腹壁手術為中心的執業分配。定義資格、準則、標準化流程,定義和認證。 
  • Improved training and robust data tracking. 改善訓練和大量的追蹤數據。 
  • Develop "best practice" guidelines. 制定「best practice」指引。 
  • Define criteria for Centers of excellence. 制定準則定義何謂「好的疝氣中心」。 

話若要講透支,每個人的疝氣手術其實都不一樣,每一個病例的成功因素包含:疝氣大小、位置、以前開過刀、整體健康狀況和共病症、醫師的經驗以及對於不同術式的熟悉程度,即使一樣的疝氣也有不同的考量及不同的術式來完成修補。


圖:根據病人詳細描述感覺異常或疼痛的點,在病人身體上仔細做出記號區別(能詳細描述也是國內的就醫民眾應該要學習的)

圖:增加腹壁彈性可以做的自主練習


現在整個疝氣界的問題

  • Failures and suboptimal care are fairly common. 失敗或不理想的照護其實很常見。導因於缺乏適當訓練 lack of appropriate training、進階的修補技巧每個人做的差異太大及錯誤的使用 wide variations and misuse of advanced repair techniques、缺乏專科照護 inadequate access to specialized care 
  • Lack of standardization and inconsistent application of "best practices". 對於什麼是「Best practices」缺乏標準化且使用上不一致。例如在腹壁疝氣不恰當的 mesh 選擇、不恰當的病人選擇、Robotic 的 misadventures 
  • Frequent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high failure rates. 常常發生術後併發症和高失敗率,即使在國際的專家手上也一樣。 
  • Debilitating groin pain from nerve entrapments, plugs, poor mesh choice, wrong fixation. 神經後遺症、塞網膜 plug、網膜選擇不好、錯誤的固定...等,造成的鼠蹊部疼痛。 
  • Botched AWRs. 


圖:強調解剖教學的重要性


什麼時候我們的任務完成

  • Prevent "routine" patients from becoming complex. 能夠預防我們常規的病人變成複雜的病況 
  • Give "complex" patients the best chance at a reasonable (great) outcome. 給病況複雜的病人最好的機會得到合理的(好)結果 

國際疝氣學界的傳奇人物,1994 年至今已經開過 >1000 例的 TAPP, 2000 年至今 >12000 例的 TEP 及 >2500 例的 LVHR,2016 開始 robotic AWHR,亞洲第一例機器人手術在 2020/12/23,我們應該以傳奇人物立足,更有自信地提升疝氣手術在台灣的地位。 

這次認識到真的是疝氣界大師中的大師,例如:Conrad Ballecer, 直接師承於 Basinni 的 David Chen, Davide Lomanto 等等,未來舉辦學會也可以邀請。


圖:巨人的肩膀,以及成為巨人


怎麼可以花那麼多時間,就談一個洞? 


疝氣是簡單的疾病嗎?

每個一般外科醫師都補過疝氣,每年全球有 2000 萬例的疝氣修補,不論男、女、年輕、年邁、富有、貧窮,疝氣問題跟全人類都有關,我們是治療病人,不是治療一個洞。

修補一個洞很簡單,但有的洞很複雜,有時候修補一個洞可以救命,有時候修補一個洞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開越多的手術就會遇到愈多併發症,每個人在解剖學上沒有完全一致,加上機率就是會發生,所以,只要開刀開的越多,就越不可能有完美紀錄,我們的目標是追求手術的卓越,每一個洞的背後都是一個病人,而每一個病人的背後都是一個故事。 

一個洞只是一個疝氣,直到它不再只是疝氣。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突破手術及麻醉的極限,年紀大、共病多還是腹腔鏡手術的禁忌嗎?


百歲人瑞 / 開過傳統 / 復發再開傳統再復發 / 雙疝氣腸阻塞急症 / 腹腔鏡




台東市 60 歲以上人口:14345 人
台東市 70 歲以上人口:8415 人
台東市 80 歲以上人口: 3528人
台東市 90 歲以上人口: 634人
台東市 100 歲以上人口:32 人,其中男性 14 人

我有幸得其一,長褲型疝氣 ( 合併直接&間接型 ) 合併腸子卡住阻塞。

以往推不回去或年紀太大都不敢用腹腔鏡手術,這次去新加坡進修回來,對更困難的 case 更有信心,手術時能悠遊於全腹膜外及腹膜內的手術野,也感謝上帝讓我的技術在病人身上成功了,確定恢復沒問題後,不禁興高采烈地問病人能不能合照分享。

外科醫師常被問「年紀這麼大受得了嗎?」

只能說,活到超過 100 歲還能這麼硬朗真的是天選之人,台東馬偕麻醉科也很強,100 歲、三高、急性腹症來的,全身麻醉都能安全下莊,歡迎加入~

( 照片分享經病人及家屬同意 )


2025 / 3 / 17  《東台有線新聞Youtube》報導


2024年11月14日 星期四

【疾病誤解的冰山】增進了解才能減少「世界崩塌」的心理


柔道選手 / 闌尾炎 / 放棄?

其實很多時候,生病的心理狀態是庸人自擾,對疾病、對醫療的不了解

我的病人闌尾炎,很擔心他比不了一個禮拜後的柔道全國比賽,教練叫他放棄比賽,心情低落是可想而知的。

開刀隔天出院之後,昨天病人回診,說他回去第一天還不敢用力,試著用力發現沒什麼大不了,然後他說「我出院第二天就開始摔柔道了」,然後他今天去比賽了,我們祝他順利奪牌。

我們需要一個地方,是對疾病不熟悉、有誤解的人,生病了就大受打擊如不夠善良的我們裡面的女主得知乳癌的時候,就可以去走讀,提供跟醫院裡不一樣的人文氛圍的地方。

如果一殯拆除後用地如我提案做使用規劃,將會有結合生命教育意義的故事、十大死因、十大癌症、疾病污名化走讀的場域,以及心理諮商輔導的多機能、大家都使用的到。



2024年11月12日 星期二

【式微的傳統運輸】客運巴士的轉型


新竹客運 / 熄燈號 / 停駛桃竹苗 / 9.2 萬找不到司機 / 國光、三重、新竹客運撤出台北轉運站 2 樓

這也是最近新聞關鍵字。

疫情期間大家減少搭乘大眾運輸,疫情後客運未能恢復 2019 年以前的水準,加上高鐵的強力競爭優勢,客運已經快撐不住,單從調整票價也無法改變什麼。

我們需要一個地方,可能集合了心情不好、壓力大、想散心、工作彈性疲乏的人、甚至國際來交流的人,隨時可以跳上巴士來趟說走就走的旅行,藉此幫助客運業者可以轉型、全面投入去完善一日巴士、智慧共乘 ( 如跳蛙公車 ) 的概念設計,一殯拆除後的用地若做我提案的多功能使用,就會是這樣的存在。

多年來從台北車站、市政府出發,可能一想到人很多就很累,「換個地方出發」除了心境上的改變、方便性增加、意願上會提高,也能幫到舒緩北車、市政府周邊的交通。

客運不能倒、需要轉型,學習日本高速巴士的優點,客運不僅是比較弱勢族群依賴的交通方式、給因身體狀況已經不適合開車或多次轉車的族群或長者方便性、也是無車一族可以不要面臨買車焦慮的一線希望,當政者實在應該要深思,業者也真的要撐下去,AI 智慧在交通的未來一定會帶來新契機。



2024年11月7日 星期四

【鼓勵出走的環境】護理師缺口已成為現代醫療危機


 護理人力 / 缺口加劇 / 出新招 / 調整國考 / 明年上路

這關鍵字是最近的新聞,或許你早已見怪不怪,覺得反正還在進行式,一個很長的進行式,我用不到就不會有事。

反正有出招、明年上路,那就是明年再說的意思。

沒問過廣大的民眾答不答應這個所謂「新招」,2023 年已經降低過國考門檻了。

基礎醫學比重降低,知道沒有基礎醫學觀念的護理師,醫師溝通時多容易誤解嗎?( 拭淚 )

護理師荒已經不是未來式、不是現在進行式,而是完成式。

還覺得『現在看到新聞,各界還有在從教、考、訓、用回應這個問題啊』『生病還可以去醫學中心,新大樓一直蓋,人多的地方一定沒問題』『診所一間一間開啊,那裡是最後的淨土』的人,你們已經太樂天可以去樂天棒球場了。

- 教考訓用無法解決護理師荒的問題,網路上論述已經多到可以自己找
- 醫學中心都已經完成關病房、關樓層
- 開刀房已經完成縮減接刀量,住院開個刀如果等到半夜,不是醫院高能、生意好,不是醫生無能,是車道縮減、刀量消化不良,我們醫生在跟你一起等上車啊.......O.S.『我還沒上車啊~』
俗話說的好,「路狹。相逢。」,今天你不關心這個問題,總有一天這個問題會等到你。

股市再怎麽投資,長遠的眼光都不如「投資醫護」,照顧好護理師,我們(跟家人)才能被好好照顧。

我的提案出發點是想從一個完全不曾有過的角度切入:

設立 24 小時護理師福利總部,那裡就是只有護理師可以去(抱歉診所的應該要排除,限定地區醫院以上、偏鄉執業)的 VIP 空間,有瑜伽、有重訓、有攀岩場、有健康飲食、有洗頭理髮、有按摩、有乾洗,讓來自不同醫院體系的護理師下班放假時交流、互相學習和訴苦,也是一個集團專門為護理師福利發聲。

一天很累的班上完,餓了很久,可能還憋尿、生理期,換裝才發現護墊裡整個淹出來,還要想『去哪裡還有好東西吃、好想洗頭洗澡但不想自己洗、壓力好大好想宣洩、想運動、想躺平』,這些問題都能在一個地方解決的話,多好。

相信我,護理師聚集的地方,一定不會虧待周圍的商店。


2024年11月6日 星期三

【一再重演的憾事】善用生命的故事教育下一代


國三生 / 成績不錯 / 對自己嚴格 / 課業壓力 / 獨自 / 墜下 / 大愛器捐

這些關鍵字成了 11/1 的一則新聞、11/5 的三台手術 ( 一個肝取出來捐給兩個人 )、跟一位年輕人的故事。

我們總是會在下標題看到『珍惜生命』『安心專線 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 1995』『張老師專線 1980』,但真遇到的當下有多少人會打。

我們需要一個地方,可能從小學校校外教學就會帶我們去、一家人出門也可以去、一個人不開心的時候也可以去。

這個地方是別人生命的故事,電子壁報上可以滑過別人的不幸遭遇、遺憾的發生,每天都有不幸的故事發生,以前這些故事在殯儀館待過一天,就只留在家人的心中。

我的提案出發點就是,我們為什麼不用這些台灣人自己的故事來教育我們的下一代?



2024年11月5日 星期二

【第一殯儀館拆除用地未來用途提案構思】part 8 - 總體及未來規劃







▌一殯原有的慎終追遠價值仍被延續使用,來整合多個概念,包含: 首創一個全台跟華人習俗「生命紀念」有關的「多功能集會廳」、終末畢展走讀、無病痛世界走讀、心理諮商服務機構、投資醫護、婚宴教堂、交通事故預防示範中心。 特殊的用途,未來若成功,或許會成為更多縣市效法的對象。

▌畢業展電子壁報的概念,加強推廣線上告別式,殯葬走入電子化,有助推廣環保。

▌降低對殯葬一條街的業者衝擊,及維持其存在合理性。

▌壯大具地方特色的命理商圈的文化性及商業價值。

▌能呼應衛福部「全民心理健康韌性計畫」。

▌善用與松山機場及桃園機場之關係,留下未來成為發展國際直航醫療、及國際醫療交流中心的可能性,也可服務由機捷串連的新北、桃園民眾。

▌藉由松山機場的連接,可能成為台東花蓮、澎湖、金門、馬祖的民眾也能受惠的設施。

▌預想若 2033 年基隆捷運落成,加上民生汐止線通車,基隆人將會透過基捷經由民生汐止線到達民生東路復興北路交叉口,經由走路 10 分鐘即可抵達,將可服務基隆的民眾。此處成為台北東、西門戶完成串連後交通樞紐的重要性難以言喻。

▌善用與高速公路之關係,協助客運業者增加發展的可能性。

▌能回應「全球城市實力指數」上,增加文化與交通的規劃。

▌能結合 「TPASS 1200 月票」讓串連基北北桃 megacity 的交通網更豐富及便民。

▌透過多角化經營,仍保留商圈的進駐,符合里民的期待。

▌藉由提供作為地區醫院層級以上護理師的福利中心,能讓此場所服務最岌岌可危卻又廣大的護理師族群,儲存未來巨型城市的高齡照護資本。

▌智慧轉運站、AI 串連國道/機場、觀光巴士、跳蛙公車、說走就走的旅行、交通事故預防示範中心、AI 交通博物館等概念若藉此機會深化,可以成為台北市在 2029 年首次主辦智慧運輸世界大會(ITS World Congress)時的一大亮點。
智慧叫車很普及,但一人叫一台車,反而更不環保、使交通更壅塞,第二候選主辦國的澳洲布里斯本,是少數共乘服務合法化的國家,我們也要盡快學習其優點,發展我們的特點。

▌另外,施工前就要採用 BIM 建築資訊系統(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方便未來建築材料生命週期的規劃、設計、施工、營運維護,來達到建築永續的管理。 以及基地內約莫 3~5 棵大樹(圖 1)應該評估是否要有保護計畫、移植與復育計畫,設計上盡量「以建築就樹」作保留(註 4)

▌八大改造計畫及台北 2050 願景計畫都有「松機地區再生計畫」,明確表示廢除松山機場之可能,未來若 2030 ~2050 年松山機場改造,限高規定不再,十樓以上還保留繼續更新的可能。

▌建國高架橋目前橋齡 42 年,未來若劣化廢棄,並且仿照紐約的 Highline 設計成高架公園的話,從基地還能擴建以空橋延伸銜接建築體與公園。

▌使用規劃提案跟建築設計比較沒有必然之關係,建築設計競圖也涉及更專業層面,不可能由作為一般民眾來凌駕專業事務所,較無辯論空間,故我的提案暫未就建築細節作申論。




註 4: 30、40 年以上的樹木就屬難能可貴,根據台北市所制定「樹木保護自治條例」,胸高直徑 0.8 公尺以上、胸圍 2.5 公尺以上、樹高 15 公尺以上、或樹齡 50 年以上,應列為受保護樹木。根據台北市政府「受保護樹木資訊平台」,榮星花園內更是有 14 件的列管樹木。



2024年11月3日 星期日

【第一殯儀館拆除用地未來用途提案構思】part 7 - 婚宴教堂、神社紀念碑





9. 婚宴教堂:從結婚一直走到彼此人生的終點


設計來到裙樓天台,若能設置婚宴教堂、無邊際水池,讓在此證婚的新人,都能走到彼此人生的終點,天氣好的時候,明鏡般的池面彷彿能投影出天堂的模樣,是否逝去的親人也能一同見證子孫的幸福時刻?


10. 天空神社、紀念碑


一樓或頂樓可另設置公園及天空神社,民俗專家廖大乙建議應立碑「萬善同歸」,供民眾參拜或吸引觀光客。


-----------
我自己覺得最起雞皮疙瘩的是,在前殯儀館的舊址,設婚宴教堂舉辦婚禮,曾經在此離開的親人彷彿都可以回來參加,很吸引人、介紹這個地標的時候也很有噱頭。

你會想在這樣的地方辦婚禮嗎?



2024年11月2日 星期六

【第一殯儀館拆除用地未來用途提案構思】part 6 - 擴大命理商圈、占卜橫町祭





8. 行天宮命理大搬遷或延伸:占卜橫町


行天宮命理大街是國外觀光客必遊知名景點,目前地下街的攤位部分算是飽和,若遷移至此,更多的空間有利於讓更多想從事命理行業的人投入,打造成更大的命理商圈。

走讀找尋人生答案的人聚集至此,也能剛好利用資源指點迷津,獲得不同角度的心理諮商。如此吸引力或許足以促成商家願意搬遷,讓地下土地使用活化。

若舉辦命理文化活動、「占卜橫町祭」,也增加觀光可看性。有的業者也有機會壯大,一圓成為命理公司、成立培訓機構的夢。靈性方面,讓師傅的進駐,也能鎮壓消弭各種一殯留下來的穿鑿附會之說。

2024年11月1日 星期五

【第一殯儀館拆除用地未來用途提案構思】part 5 - 一日觀光巴士、AI 交通博物館





6. 共構「類轉運站」:一日觀光巴士


鄰近高速公路交流道之優點,地面層保留車輛及行人穿梭空間,讓台北市再來一個類轉運站,目標是幫助帶回因新冠疫情而流失的客運客群,再度增加民眾橫跨縣市選擇大眾運輸而非自行開車,並且作為 AI 交通管理系統、智慧共乘的示範場域,緩解每逢上下班或假日交流道的車潮、也減少碳排放。
由於 3 分鐘即可上中山高速公路,未來可作為一日觀光巴士、跳蛙公車的匯集站,這樣的結合也讓需要走讀散心的人或護理師,跳上巴士就可以來一趟說走就走的旅行。


7. 軍警消設點、交通事故預防示範中心:正能量鎮壓,感念無私奉獻


一樓打造軍警消一體辦公室,並增設或遷移國道公路警察小隊、高公局養護工程分局至此。打造一個減少交通事故預防的示範中心,一方面提升民眾災難預防教育,一方面紀念感念殉職的軍警消醫護人員,讓無私奉獻的精神深植人心,一方面讓小時候經歷過「兒童交通博物館 (現為客家文化園區)」的人,可以帶著他們的小孩來重溫舊夢,並且也列為未來要成為電動車、機車、汽車駕駛的必修學分,也宣誓成為「AI 交通博物館」。



2024年10月31日 星期四

【第一殯儀館拆除用地未來用途提案構思】part 4 - 智慧、雲端及遠距醫療交流中心





5. 智慧、雲端及遠距醫療交流中心




a. 設置智慧醫療、遠距醫療交流場域,甚至預留設置開刀房的空間,以便在未來當有遠距機械手臂手術時,醫生能在此幫偏鄉的民眾主刀。

醫院網頁百百款,十家醫院就有十種介面,何不讓民眾能夠到此試用 AI 幫你找醫院的醫師資訊、幫你找到最正確適合的醫師掛號。當有醫護相關的國際人士到訪台北時,也能成為接待外賓的場所,促進國內外醫療的交流。




b. 設置抽血站、國際醫療接待處,平時結合政府的健檢或疫苗計畫,配合未來健保病歷雲端化更開放、更即時,就能分流大醫院抽血壅塞的人潮,讓只是要抽血的民眾不用跑醫院一趟,醫師透過雲端就能看到報告。

或許未來松山機場增加直航、或從桃園機場到行天宮,配合發展國際醫療,旅客下了飛機,可以就近在此先做入院抽血身體檢查。




c. 設置捐血站,能夠平時就儲備北血南送,讓在北漂的遊子能夠捲起衣袖,幫助自己在東、南部容易面臨血荒的鄉親,也是一種遠距醫療。

也可作為「台北淨零 101」的示範場域之一,例如搭配台北捐血中心的電能捐血車。



2024年10月30日 星期三

【第一殯儀館拆除用地未來用途提案構思】part 3 - 護理師福利總部





4. 護理師福利總部:投資偏鄉醫護,照顧好護理師


過去總有特殊的歷史時空背景造就了一些經典無可取代的建築場域,而當前的時空背景,就是全台灣缺護理師、偏鄉缺醫護、以及高張壓的護理工作環境、有功無賞的機制,因此可構思設立一個限定在地區醫院層級以上工作的護理師、或者偏鄉執業的醫護人員來到台北能去的總部、VIP room,或許仿照美軍俱樂部的概念、或效法 google 照顧員工的精神。

在不同醫院的體制下工作,互相學習和訴苦也是很重要的充電,提供給護理人員交流的好去處。護理師能在下班後找到適當的場所鬆弛自己,在身體和心理狀況完全放鬆的狀態下,交換經驗、互相學習,準備更進一步地應付生命的挑戰。

筆者了解,當關係到限定族群的福利時,總會牽動一些敏感的神經,但如今,全台醫院護理師過勞、及偏鄉缺醫師、缺護理師的問題單純由教、考、訓、用、提高薪資、工作環境所能改善的已經有限,我們應該從「醫護福利」轉向「醫護投資」的概念,期望由台北率先示範而帶動其他縣市的重視,照顧好醫護人員,我們的家人才能被好好照顧。



2024年10月29日 星期二

【第一殯儀館拆除用地未來用途提案構思】part 2 - 沒有病痛的世界、城市心理韌性





2. 沒有病痛的世界走讀:消除疾病、去污名化


取其「人離開就是到一個沒有病痛的世界」的概念,衛福部、疾病基金會、病友團體也許能合作,在此打造模擬一個沒有病痛的世界,對於疾病,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讓政府衛生單位在這裡介紹並宣示我們要從地球上根除的疾病、要去污名化的疾病,讓病友在這裡凝聚戰勝病魔的信心,讓醫生在這裡針對十大癌症或死因做分享、擺展覽。 


3. 心理諮商服務機構:城市心理韌性


俗話說「不見棺材不掉淚」,也許有的遺憾是誤入歧途的固執,那麼在這裡也許能看到一些借鏡,在這裡釋放情緒;也許有的遺憾是不好或錯誤的期待造成壓力過大,那麼在此配合衛福部「15-45 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設置心理諮商服務機構,讓社會新鮮人壓力過大的時候可以過來走讀;也許有的遺憾是對疾病治療的不了解,那麼這要是一個地方,讓病人也可以來走讀、或跟隨機的醫生聊聊。

未來建成後,預期能銜接並深化衛福部的「全民心理健康韌性計畫」,不僅推展全方位心理健康促進,也強化科技與數位心理健康基礎建設,提升城市的心理韌性。



2024年10月28日 星期一

【第一殯儀館拆除用地未來用途提案構思】part 1 - 終末畢業展走讀、殯葬永續環保





1. 終末畢業展走讀:思考遺憾背後的問題


生活中我們選擇避談禁忌話題,但卻無法阻止死亡的到來。有些生命提早的離開,有的離開的故事需要讓更多人知道。

因此,死亡,取其為「人生的畢業典禮」的概念,讓「人生的畢業展」可以透過發想在此以各種形式發生,透過走讀,有機會給社會更多能量去思考遺憾背後的問題,或許蝴蝶效應過後,能阻止某些憾事的發生。

也許可以設置工作坊教導民眾幫往生的親友製做專屬紀念頁面,成品不只在公祭時放在直播頁面,像科展做壁報,也融入生死學和善終的課程,從製作中可以慢慢和往生者道別,也許紀錄一下生平,也許陳述一下死因,像是天災、疾病、車禍、工殤或溺水等等,也許放上重要意義的照片,也許表達一下思念。一段時間內就以電子壁報展覽在此「生命紀念多功能集會廳」裡,供後者學習往生者的生命故事,緬懷者可以緬懷、警惕者可以警惕。

下面的留言告訴我們,一個人生命終末紀念的故事,可以:
  • 讓人感動
  • 讓人知足感恩、珍惜所有、把握現在
  • 讓人同理共情、相知相惜
  • 讓人突然擁有安慰別人的力量
  • 讓人發思念之幽情
  • 讓人認識到疾病的古怪多變、正視身體的警訊
  • 讓要自殺的人停下來
  • 成為他人的溫暖祝福
即便是完全不認識的人,而且永遠不會有一模一樣的故事,永遠都有意義。


降低殯葬業者衝擊,永續環保化


有的展廳也可開放成讓來往第二殯儀館不便的旅客,在此透過視訊、甚至接軌未來科技,線上直播、AR/VR 參與在二殯的告別式。

而新場地作為展演形式的慎終追遠,已經擺脫了過去「嫌惡建築」的本質,加上仍有過路客的存在,也能讓週邊殯葬一條街的業者存在的合理性不致受到更大的影響,沒有設靈堂、移靈的業務,周邊居民應也比較能接受殯葬業者的留下。

對於仍徘徊在另一維度空間的好兄弟、好姐妹,我們也邀請來走讀,讓還沒放下的放下,讓已經想通的可以來當學長姐,保佑還活者的人。透過走讀,也讓許多長輩或保有傳統俗禮的人慢慢接受殯葬走入電子化,成為推廣環保的一大契機,而業者也應該重新思考單程旅行用品更環保永續的定位(註 2)。


註 2:每年都有約萬人往生,紙本訃聞印製大部分是50張或百張起跳,若是使用電子訃聞,一年約節省五十三萬張紙,不僅減少樹木砍伐、紙張製作所衍伸的問題,紙本訃聞也不易保存,因此也可減少垃圾堆棄。



2024年9月23日 星期一

青年委員北部參訪心得,日期:0918-20





火車上的自然醒慢讀


本次參訪就從一早睡醒、在火車上拿出無印良品松井先生的書來看而揭開序幕,俊儀哥總是給人「有什麼問題可以先問他」的親切感,所以他問我看書有什麼問題想問,我說,松井先生說「能用三個步驟的事,就不用四個步驟」跟「不確定方向時,最好繞遠路」這兩句話好像有點牴觸,我們的結論是,不同時期、不同心境下,自我矛盾又何妨,是成功的法則就好。


基隆


會前雙方有事先互相提供問題,實際開始交流時沒有用上,議程上如果可以先快速run過雙方的事前問題+補充,感覺應該會更順,當然也是因為要跑訪的點多,每個地方參訪或交流大多壓在一個小時內。

會中交流,我有個想法是,以基隆有多家科技公司據點的六堵科學園區為經驗,對於台東環境發展科學園區能稍微做討論。按照環評門檻 2017/1/1 新增 pm2.5 規定,其實全台只剩台東是二級防制區可新設與擴建園區,其他都是三級防制區,後來才讓步放寬到三級就可以,換句話說就是台東環評下其實是最適合設科學園區的地方。如果台東有自己的科學園區,許多建設或社區大樓在找維護廠商的時候,就有比較多選擇,市場不會被壟斷,而不會形成現在台東人口中無奈的「有一種行情,叫台東價格」。

事前我了解到百福社區將以適合青年移居作為未來規劃,可惜時間不夠沒能深入詢問。台東和基隆雙方都認同兩個縣市很像,本來也想一起討論,如何讓年輕學子儘早融入該城市的 DNA,而不會一直往外縣市去認同、就業。

會後交流,我提供關於基隆捷運規劃有很清楚闡釋提案的 YT 影片給基青執行長跟兩位委員,影片我反覆看過覺得是很客觀懇切的請求,所以認為有人這樣用心製作提案,若能夠給他們委員看到,至少也是種下一顆想法多元的種子。




長榮桂冠酒店


巴黎的長榮桂冠酒店奧運期間掛萬國旗的事件,有挺台灣跟重視奧運精神兩方意見,事前有提問問他們會不會因為這次事件受挫,以及經由事件能給我們年輕人以後若遇到類似情況的一些建議,不過可能問住宿的飯店問題還是挺怪的,所以就作罷了。


無印良品


這次參訪的是無印的建築設計企劃室,跟想像中以為要參訪零售部門不一樣,所以有些事先準備的問題沒法問。基於無印的精神是拋開商標的桎梏,讓大眾都能用付得起的價格,買到還不錯的東西,因此我很好奇在建築上,理念是會貫徹,還是會想讓大家覺得無印的建築設計是高檔的、代表著一定的消費水平,業務總監的回答是說兩方面他們都會設計。

無法問的問題,包含了 2023 年無印說要做台灣在地商品開發,想聽聽這部分的分享,還有無印很神秘的作業手冊 Mujigram,Mujigram 會因應地區、員工提案而做修改,本想問有近期修改成功的例子嗎?怎麼評估什麼樣的提案該採納?也許可以讓要做提案的我們做一些參考。而越收錄越多,Mujigram 已達到 2000 頁,這跟松井先生說過的「文件越厚的企業,執行力越差」又牴觸了XD。私下交流時,業務總監說他沒看過這本手冊,這個部門沒在管 Mujigram XD。

對於無印良品跨足咖啡廳、露營場、住宅銷售,也想問這三者如何脫穎而出?想幫青年問,怎麼評估知道自己何時有能力跨出去?以及用 Caliper 判斷員工資質的系統也是令人很好奇。


台北


剛好問到台北市政府青年局 113 年度公共政策創意提案暨辯論競賽的問題,戴議長打開話匣子侃侃而談,看得出原來身為辯論社的熱情,也讓我更了解設計這個競賽的目的。台東肯定也要舉辦青年學子的辯論,來增加對公共事務提案的參與熱情。




Google 板橋新總部


這次是 google 教育相關部門出馬,對 google 來說,縣長的到來是一個好機會,可以 share 他們的教育計畫,剛好可以的話也 sell something,能達到雙方最佳互利。收穫很多的是聽到 google classroom、notebookLM 的特別之處,我在想,哪一天學生不用擠進名校、台東的學生可以跟台北的一起上課?不再需要那麼多教室,有可能實現學生 study from home?如果不同的老師用 Gemini 的方式不一樣,會造成不一樣的教學成果?還是是會均一化不同老師的教學成果?不會用的老師會被淘汰?

因為時間不夠,還想問的問題諸如:有曾擔心過來自chatGPT搜尋引擎的競爭嗎?如果google來經營醫院,對於如何讓醫護人員不要離職,有何看法?這個世代很多長輩還是不會用google workspace ,曾經想過要如何拓展長青這一塊嗎?聚集菁英的地方,有善用群眾智慧的例子嗎?

因為部門不同,不然還想問,以長庚醫院使用 microsoft teams 作為院內聯繫為例,如果用 google meet,是否能支援類似的用法?對醫院來說會是什麼樣的投資?

如果是人事 HR,還想問,業績bonus更多是看貢獻還是資深程度?各分公司的業績會先加總混在一起,再按比例分 bonus 回來(社會主義),還是各分公司獨立(資本主意)?(因為馬偕醫院的業績是社會主義制度,很不利於偏鄉分院的發展。)除了 google,其他科技公司幾乎員工餐都不是免費的,因為創辦人怕免費的會被浪費,而免費福利在台灣,會不會同樣也有浪費、或貪小便宜的問題?(美國的醫院護理站也會放免費食物,但在台灣醫院是行不通的。)

私下我有問導覽的員工,貓狗那麼療癒,辦公室有考慮放養嗎?沒有放養的,但可以帶寵物、帶小孩來上班。員工看眼科、牙科、心理的費用有補助,也有「元氣診所」是由醫生進來幫大家講課題 (當然我名片已經遞上了 to who ever can decide)。這樣有沒有考慮設獸醫? 

沒有答案的自問題是,在台灣,有創意、想創新的人都會跑去創業,一個一個、力量小小的,而缺乏一個大事業,可以像 google 一樣吸引人才、並且好好對待的。

如願以償吃到好奇味道的 google buffet,雖然不是超級美味,但是如果我當醫院院長,就一定會讓員工有這樣的員工餐,哈哈! 




縣府&青委


感恩惜福縣長促成,及承辦夥伴的勞心勞力,還有一、二屆的大家,讓這次參訪成為一次難忘的回憶。


2024年9月14日 星期六

TOEIC 多益英文檢定金色證書,兩週 GET!有全民英檢中高級底子,兩週準備心得分享





「讓人願意暫時放下一切,任何事都變得非必須、不重要,只有兩種情況,一是真正感受到自己想要什麼的時候,二是真的火燒屁股了」


相信當初高中畢業的時候不少人都考過全民英檢中高級了,之後一路到現在都沒有遇到什麼事會有需要考其他檢定的要求,所以一直不覺得需要去研究多益、托福、雅思的考試,看別人去考也是很無感,連分數幾分是考得好也沒有一點概念。

這次確實是火燒屁股、順便給自己一個短期努力的目標,因為十月要跟醫院申請去新加坡參加世界疝氣醫學會,跟秘書討論發現語言能力要求必須要有多益成績,全民英檢中高級不可以,於是趕緊上網查,發現在十月前成績會出來的考試場次只有 8/25 這一場,而且還來得及壓線追加報名,雖然報名費貴了一點變 2000 元,當然二話不說馬上頭洗下去。

先說我工作上滿常用到英文,以及覺得自己英文底子還不差,大概歸功於媽媽是幼稚園英文老師、國中在明學補習遇到傳奇般的英文老師戴老雞(不知道老師現在在哪裡過得好嗎)、還有高中 respect to 彭蒙惠老師 & 空中英語教室。




想考多益檢定的人,大概該做的功課都做了,考試細節就不再贅述,按我的習慣整理一些用過的資源。因為跟上次準備法文不同,英文已經很常在用了,而且英文資源比法文多太多,所以完全就是針對多益去準備,而不是什麼把身邊變成英文環境的問題。


國貿與新多益一魚兩吃


身為免費仔,首先當然是搜尋圖書館館藏,一如預期的,實體的多益準備用書別奢望在小圖書館借到(不過去超大的圖書館像上次去桃園南平藝文特區總圖,就有借不完的語言用書),因為每個月都有考試,一定是熱門借閱,永遠都是在借出中。但我還是試圖在多益常考的「商業」、「食品」、「旅遊」等等領域的書櫃上去巡看看有沒有適合準備多益程度的英文書,結果找到一本沒有人借出的【國貿與新多益一魚兩吃】,2015年初版。

本書最大的好處是讓我熟悉多益閱讀常見的文體格式:邀請函、回覆要求、談判、如何回絕、推銷、協定、人才招募、推薦函、商品通知、公司通知(合併 merger 超常見、退休、月報)、參展(攤位 booth 超常見)、付款協商。熟悉格式的話,會知道有些段落是不帶重點的,可以不用整篇看完就掃描到重點資訊(考試答案)。

對初探多益的人,很重要的是知道會考的是融入生活的英語,講重要事情的英語不會用艱澀字,所以不用準備到太偏的方向,例如我本來看其他準備文的建議還打算看 businessweek、scientific american,圖書館有,但不能外借,也還好沒借,因為現在覺得準備考試的程度其實不用。

生活化是可以跟人家書信或簡訊來往、工作上的商用英語文書、看懂一些宣布新商品的廣告、看懂契約、看懂分析報告跟會議紀錄、跟人家談判、會投訴爭取權益,甚至身在國外時,不至於人家已經在廣播攸關身命安全的注意事項、或行程改變取消,都還渾然不自知。聽力也不會考你聽很艱澀的單字、或聽一長串的數字或計算,因為生活中需要數字的時候去查就好。


Hyread


市立圖書館的 Hyread 電子書線上看完全不用花錢,也少有借不到的問題,但有一個月借閱數量的限制,上面就可以借到各種多益準備用書,但我主要是借模擬試題來寫而已,多益用書這邊就不推薦了,請參考別人的心得文。


神猜解 TOEIC 多益 3 回全真模擬試題


因為從小打的基礎夠,我幾乎不需要額外準備學習文法,就是做做題目,檢視一下自己的文法有什麼忘了或不熟,建議最少考前一個禮拜一定要開始做,每次就是空下完整一個小時做前面的聽力,一個小時做後面的閱讀,讓自己有身在考試的感覺,閱讀我平均都提早 15 分鐘做完。

大概考前兩天我才做官方報名贈送的模擬考,差點寫不完,官方贈送的模擬考,聽力難度跟練習時差不多,但閱讀比書上的還難。


台北 e 大_選課中心_語言類_認證檢定_英語檢定


到台北 e 大的網站登入後,跟著這個路徑也可以找到四回的 TOEIC 模擬試題 1234


超級單字王


手機 app 刷單字遊戲,我只解鎖全民英檢中級的關卡而已,加上初級以及迪克森片語,這三個關卡共 270 回挑戰,加上每日任務挑戰裡面的解鎖主題挑戰,如果覺得等廣告很麻煩,可以把網路關掉使用,就不會跳廣告出來了。免費仔把這些都通關就可以了,因為還有別的 app 要用(有錢想要支持一下解鎖其他當然也很 ok)。


超級單字冒險王


畫面幾乎雷同的手機 app 刷單字遊戲,但解鎖中高級、高級、多益、托福的關卡都不需要花到錢,只要乖乖把前一個關卡全部三星通關或通過一個超級挑戰就可以直接解鎖,當然我選擇超級挑戰直接解鎖,全部有 600 回挑戰。這個 app 就一定要連網路才能使用,但它不會有廣告。

這兩個遊戲都很適合做別的事的時候分心一邊刷 XD,例如我會利用在聽演講沒有那麼需要全神貫注的時候一邊刷,一方面也讓自己不容易打瞌睡。還有健身的時候常常一組動作是 20 下,而遊戲一回有 10 題,我就利用在健身的時候,做兩下就看一題,手腦同時充血的感覺還不錯,推推 XD。覺得拼字玩法跟聽力玩法比較花時間跟需要播放出來,我就沒有玩這兩個模式。


死神單字


有單字跟例句,跟我程度差不多的建議可以刷 level 4~6 的 7000 單字、TOEIC 進階單字、常用片語、補充單字,有野心可以刷到 TOEFL、GMAT、IELTS 進階單字,進入單字後,我都直接按右上三角形播放,中間不停止,播放時就依熟悉度自己給紅黃綠燈圈圈。

除了單字功能,裡面還有考古題跟英文閱讀或更多功能,實在佛心。

其他佛心能當寫題目練習的 app 還有:TOEIC ReadingIELTS Reading


文法


因為從小打的基礎夠,我幾乎不需要額外準備學習文法,就是做做題目,檢視一下自己的文法有什麼忘記不熟的,這邊就請再看別人準備文的介紹囉!

除了做多益的模擬考題外,其實也能拿學測考古題國中會考題庫、甚至導遊領隊題庫裡面的英文考試考題出來寫,也很切合實際喔!還有其他 app 例如:6K EnglishRefresh English


聽力


考前幾天真的建議要睡飽,不要有睡眠債,因為聽力每題只播一次,稍微閃神、特別是打哈欠的時候漏聽幾個字都很吃虧,更別說連續打哈欠導致整題沒聽到就 GG 了。

平常要多聽的關鍵詞:
  • 一聽就是正面 / 肯定的意思、有的一聽就是負面 / 否定的意思,例如 overXXX,overcharged(索價過高)一聽就是負面 / 否定。
  • Before / After 這種時序的詞的前後文。
  • -self 這種就代表某人要自己幹了,因為題目常問是誰要做。
  • Every XXX minutes / month (=monthly) / year (同義詞 annual) (所以上次是 last year 了)。
  • Welcome to XXX / Thank you for coming to XXX,通常聽出來就可以回答第一題了。
  • Mail / website 的前後文,會考需要資訊是要去哪裡、包含什麼資訊。

還有我覺得很重要的是,平常大家可能習慣練聽力會閉起眼睛聽能夠更專心,但多益考試因為寫題策略需要邊偷跑看題目的關係,練聽力的時候絕對是要睜開眼睛。

還有其他 app 例如:Listening TestsIELTS Listening


Podcast


先說我個人是不喜歡有太多文法解說、太簡單的單字、太多聊天、還是要有中文解說看我聽的對不對,所以全英文的我都不參考,以下是我有用的,適合密集準備考試用:
  • 必考單字,放 1 倍速
  • 單字 30 天,放 1 倍速
  • 時事英文,放 1.25 倍速
  • Jarlin's,放 1.25 倍速
  • 口說英語通,放 1.25 倍速
  • MJ 英語,只看 50 問答的系列,用來練聽力第二大題
下面是我聽了覺得不適合時間剩不多的密集準備期(但平常無壓力時聽或新手可能很適合):
  • 通勤學英語 15 min,因為全英文聊天,不適合密集準備考試用
  • 看新聞學英文,講文法、太多中文、帶聊天,不適合密集準備考試用
  • 說點英文,口音好聽


Youtube


可能大家有在用 Carol Bai 來做模擬題、怕渴來練聽力、TOEIC coach 學文法、達米安等等,但礙於時間有限,這次就沒有太多的使用建議了!請大家自行參透。


就這樣啦!祝大家考試下筆如有神助~



2024年8月22日 星期四

台東青年委員及慢經濟學院課後得獎心得





醫療資訊傳遞的困難可以說是我最關注的問題,台東偏鄉地區多,更是如此,即便已經很努力衛教、宣導,但實務上還是普遍遇到民眾認知遠遠不足期待的現象,似乎永遠填不滿這個黑洞。

第一天我們有 AI 與社會風險課。

在台東的歷史上沒有一段時間,醫療資訊可以像這樣長篇大論地呈現,並能免費的提供給民眾。會上網就能用 AI,我們應該趕快教民眾怎麼用 chatGPT 獲得最好的醫療資訊 ( 複雜性降低、互動方式轉變 ) ,就像 whoscall 早就有了,為什麼沒有趕快讓 AI 來減少詐騙 。

醫院網頁百百款,一家醫院一種介面,何不請 AI 幫你找醫院的醫師資訊、幫你掛號。《AI 醫療革命》就提到,ChatGPT 對病人展現的同理心比醫師高出十倍。但我覺得最好的醫療資訊,一定不會在 AI 的資料庫,還是在醫生的經驗裡。

問 AI 的好處是大部分免費、不會有廣告,民眾不會辨識廣告,更別說廣告現在幾乎無所不在,我想問的是何時 AI 會被廣告佔領?

醫療資訊落差不只是沒接收訊息的機會,還有我們傳達了但病家沒接收 ( 放空、有聽沒有懂、無法消化 )、接收了卻等於沒接收 ( 忘記、不做筆記 )、接收了但只做到部分 ( 細節忘記、甚至弄相反、能力不足 ) 。媒體同樣也有落差。不過讓 AI 來做醫療白話文運動、翻轉,這件事沒有賺頭,不會有工程師想要來做這一塊吧!

身為一個一類、三類人,AI 是屬於二類人的,我要怎麼讓 AI 為我所用?就算走向開源,對我來說還是很困難。

陳鵬董事長說,「當我們沒有得到正確答案時,那是因為我們問錯了問題。」

聽起來好像都說清楚了,但能不能聽出沒說清楚的部分。好的醫生是耐心回答病家的每個問題,但有時候根本問錯了問題。

病家的問題,是可以根據醫生的問題而問。
Ex1:你的血糖控制得如何? 
噢醫生我的糖化血色素多少? 
Ex2:你肚子痛不痛啊? 
我覺得我比較像是右上腹痛,我以前知道有膽結石,但沒做過胃鏡,你有什麼建議?
這樣就很省時間。

常常醫病沒有好的溝通,不是什麼溝通力的問題,而是病家不知道怎麼答。我們可能讓 AI 收集家屬的聲音,跟 AI 對話讓你練習問對問題,「當醫生這樣問你的時候,你可以這樣問或答」。

智慧醫療都要結合昂貴的儀器,結合不到偏鄉的需求,沒錢的人享受不到,有違消除貧窮目標。AI 進來的時候,詐騙也會進來,偏鄉的民眾資訊不足,會不會未受其利、先受其害。

AI搜集的你資料、知道你的弱點,能用你的弱點來保護你,客製化你的保單,但也能用你的弱點來對付你,客製化你根本用不到的保單。

劉康慧教授的慢經濟課程。

我常被問,在偏鄉醫療很 chill?確實有的人認為偏鄉能有醫師就不錯了,但正是因為到步調慢的地方,才更覺得我的醫療步調不該慢。

快慢就是速率 = 距離 / 時間,除了直觀的時間,也很重要的是如何去縮短距離 ( 就醫的、醫病關係的、醫療資訊傳遞的 ) 。在台東、在我的領域就是遠距醫療,速度還要有向量,也就是方向要對,去感受意義、無價的存在、高標準意識要抬頭。

讓我告訴大家怎麼慢,人一住院就慢下來了。(笑)

最後就是很多人對我好奇,為什麼醫生要來參加的原因 。吃的喝的、文化的都可以一直發想、聯名,醫療為什麼都...,不跨出來跟非醫療溝通,沈默的成本可能會在以後我自己有醫療需求的時候成為代價。

參訪了花蓮青創基地的介紹後,我想到我一直也想希望給台東人一個屬於自己的醫療展、台東學生一個醫學營,更拉近民眾、各層級醫療院所及醫院間的距離,更新觀念、活絡想法、促進合作,而不只是各衛生所各醫院辦各自的活動,且在逛展後,能達到醫療資訊傳遞之目的。但台東好像沒有 900 坪室內、合併有一些會議室的大展場?

但醫療要結盟,不像商業一樣,我們不能創造需求,創造那就是醫美、直銷、PUA,我們只能讓病人看到自己的需求,有時候甚至要打消他的念頭。

當醫師很積極地跨界合作,民眾感受上是醫師一樣專業嗎?例如柯文哲、蒼藍鴿。 

當練習曲的教練說:沒有能力商業化,人家看不起你。那很商業化的醫生大家怎麼看?

我還是覺得:沒有人能在他的領域維持頂尖、同時顧好自媒體行銷,而不假外人之手。

最被看到的,常常不是最好的,最好的,不可能最常被看到是常態。

希望能結識不同產業族群的青年,激發合作的想法。

我在這邊要做的事,如果不做,對我的薪水也不會有任何影響,但希望我們的相遇,能夠讓你們不用進到醫院,也可以「因為聽過某某某講過 XXX,所以我也可以做點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