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2年2月11日 星期五

【遠距醫療】5G 就像名牌包,離島現在用得起了,問題是撐不撐得起?



YouTube - 讓健康醫療觸手可及-台東 5G 遠距診療
饒慶鈴縣長臉書發文


遠距醫療前,離島的挑戰


在尚未建置遠距醫療前,綠島醫療的主要挑戰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 醫藥常識認知的城鄉差距 。
  • 誤傳 (Misinformation):訊息輾轉經好幾手帶回來,已經走樣了 。
  • 設備不能頻繁更新:鹹濕的海風侵襲下,電器用品容易損壞 ( 百萬的超音波機用沒多久就壞了、冷氣常常故障、連我的筆電喇叭也在綠島壞的 ) 。
  • 訊號容易受天候影響。
  • 我們有位阿姨,去年心肌梗塞、嚴重心衰竭,目前在台大加護病房等待心臟移植,阿姨之前就有不舒服,但病歷一查沒有來看過診,因為離島的不便,部分居民養成了「再忍一忍好了」的鴕鳥心態。如果有心臟內科的大力宣傳,降低來就醫的閾值,阿姨也可能早點讓他的問題及早得到專科的治療。


5G?5G 遠距醫療?


大家都知道手機電信換成 5G 方案,設備本身也要提升起來,手機玩起來才順暢,不能手機本身 lag、麥克風收音差、喇叭破、畫質不支援,或者軟體只支援照相功能、不支援同步錄影。

離島頻寬有限,而 5G 訊號特性是,電磁波高、波長短、容易衰減、更弱的繞射和穿牆能力,基地台能覆蓋訊號的範圍比 4G 小 (6 vs 40),依賴密集的基地台,其實適合用在人口密集的地區。 距離綠島衛生所方圓 300 公尺內大概也沒有什麼其他需要投入 5G 的單位,因此貴貴的基地台在可見的未來應該不可能會多起來。

在能提供 5G 訊號的基地台有限的情況下,毫米波容易受到建築、樹木、雨水的遮擋,綠島的東北季風天氣說變就變,還是常常碰到訊號解析延遲,改用釐米波實際網速又沒那麼快。因此老實說,升級 5G 之後帶來低延遲的好處,其實沒有那麼有感。

遠距醫療服務目前絕非已完善,我認為還有一段路要走,不少時候用起來不夠痛快,我們要思考的問題是,要用剛好跨過門檻的技術、配合現行法規、將醫療距離作遠,還是要在可容許範圍內做最大幅度的探索。像潛水,你想邊停邊下、半天了才下到十幾米,還是搞不好你的能力其實可以一口氣下到三十米早點欣賞那的美景 。


遠距醫療目前肯定的好處


  • 讓病人的心得以安放,比起一顆心懸在半空,馬上可能得到安慰、改善 ( immediate comfort, possible relief )。
  • 疾病本來就有一定機率得不到確定的診斷,兩個醫師一起看,用經驗的累加,弭補不足,增加對症下藥的機率。
  • 有些疾病即便診斷出來,有的醫師非專科不知道有更好的治療方式,有的離島民眾不方便、不願意出去進一步檢查或治療,遠距是用專科醫師的知識和口才,增加病人的選擇、和說服病人就醫的意願。
  • 以往,居民跑一趟台東甚至高雄的醫院,萬一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病情解釋到心坎裡,現在有機會就近、詳細解釋 ( 偏鄉時間多 )、慢慢講 ( 大醫院看診急 )、反覆聽 ( 大醫院再掛一次門診討論麻煩 )。
  • 很清楚的溝通後,直接安排好檢查,出島去一趟就可以做完了。
  • 不須開刀的疾病,就地保守治療。開刀的疾病,術後能盡快回綠島,在衛生所追蹤。
  • 疫情一波又一波,避免往大醫院跑。
  • 醫療分級得以落實。


除了設備,人的問題呢?


我認為,擔任遠距醫療的醫師,必須是要具有豐富的專科經驗、知識、和口才,甚至他的經驗能取代一些儀器檢驗,不是誰都可以。俗話說:病史問得好可以診斷70%的疾病。因此,不能只是找剛升任、病人不多要開始累積病人但口才還不好的年輕醫師來上陣擋一擋,要願意花時間隔空深入病人的人。

遠距醫療目標要幫助的,該同時囊括較嚴重的疾病、以及輕症的諮詢,往往醫師看輕症都有不願花時間多說的問題,因此即便多麼資深有經驗、如果是省話一哥,也是不行。

宣傳沒有做起來,居民不知道有這方面的資源的時候,變成所內要主動去拉病人,找來的當然就常是問題輕微、或只是諮詢的角色。

在地對於遠距醫療的滿意度很重要,一定不能隨便做,要好好地調查真的反應出來,如果讓民眾覺得遠距時間彈性不夠、不能馬上解決問題、或者醫師總是只說『你這個問題要直接來大醫院看』『不來做進一步檢查我也沒辦法跟你說太多』,然後總是先開一些安慰症狀的藥、患者看診用藥後也沒有比較改善,甚至會拉低對於基層醫療的信任度。


對 5G 遠距醫療未來的期待


  • 設備顯示器、鏡頭解析度跟得上 5G。 
  • 同步雙方醫師都可以看到對方電腦的醫令系統、影像系統畫面。
  • 無損音質,民眾聽不清楚醫生的每個字,效果就會大打折扣。遇到醫師不會講台語的可以有即時台語翻譯。甚至未來我期待有同步聽心肺音,更仰賴清晰無損的音質。
  • 離島的設備不用一直跟著升級,用雲端很強的主機去運算,加上靠很快的網路來回傳送來彌補。
  • 多個診間、多專科聯合遠距視訊看診,內科、外科、麻醉科、放射科、腫瘤科等多專科術前評估就能一次完成。


2022年2月8日 星期二

【內心小劇場】為什麼病人也那麼喜歡說「還好」



還好


台灣人口頭禪:還好


精神健康基金會統計成年人平均一個禮拜會說 14 次「還好」,其中只有五分之一 ( 約 3 次 ) 是精確的表達他們確實感覺還不錯。

醫學教育有很重要的一環是要求醫生都要問開放式問題 ( open question ),「這方面感覺怎麼樣」,一但遇上口頭禪是「還好」的台灣人,不管是開放式問題還是封閉式問題,例如「會不會」、「有沒有」、「痛不痛」,都時常會碰壁。


「最近有沒有胸悶、心悸?」

「還好」

有就有,沒有就沒有,還好是什麼意思...


「平常容易胃痛嗎?」

「還好」

是會痛起來但沒大礙?是比較會忍痛?還是沒事但想要醫生配個胃藥


如果是以上的狀況,你可以這樣表達:
  • 有一些不舒服的經驗,但沒造成任何惱人的問題。
  • 有過,但我不覺得問題比我身邊正常的人大。
  • 現在沒有,但曾經發作起來我覺得很難受。
  • 我沒事,但醫生這樣問,是有什麼要注意的嗎?
  • 我有這方面的問題,但我預計 / 已經在某某醫院處理這個問題。


「在家血壓量的怎麼樣?高不高?」

「還好」

不是應該回答量的情況、數字大概多少嗎...


「糖尿病在某某醫院控制的怎麼樣?」

「還好」

疾病控制大多一翻兩瞪眼,不是好,應該就是不好




還好心理學


歸納起來,「還好心理學」可以對應到什麼心理狀態呢?

  • 其實沒事,但怕醫生認為我完全正常就少注意、少講。
( 對應的性格是:謹慎、多多益善、容易擔心 )

  • 真的沒事,也不擔心,真的忘記發生的情形了。
( 對應的性格是:直率、大喇喇 )

  • 其實有一點問題,但怕醫生多花時間問我。
( 對應的性格是:客氣、怕麻煩、趕時間、省話一哥 )

  • 其實很有問題,但我不想要醫生問我這方面的問題。
( 對應的心情是:不想今天看、不想在這看、醫生給病人的安全感還不夠、拒絕幫助、逃避現實。統計顯示這樣的病人也較常不遵從醫囑、放棄治療、憂鬱 )

  • 其實在家沒什麼在量、常忘記吃藥。
( 對應的狀態是:怕醫生罵、不敢講、逃避問題 )

  • 說了你醫生也不會懂、不會信。
( 應該不會出現這種情況才對 XD )

  • 最後無法歸類的是醫學認知落差太大、自己疏於注意、不知道怎麼表達、沒有病識感,被問的當下才驚覺「對啊!我到底是好?還是不好?」

醫生嘛,總是希望多多發現病人問題的,而病人對於問題、需求被發現不一定都是嚮往的、或可能會感到不舒服、或被冒犯,主動權其實還是在病人。建議大家平時多訓練自己清楚表達自己的病況,進診間就是準備好一段自己的故事、掌握人事時地物、來龍去脈要講,不用抑揚頓挫但要有起承轉合,這樣可以幫助醫生更快速對症下藥,盡量不要只是說一句「我上吐下瀉」、「我頭痛」。

通常遇到講的不錯、對答如流的病人,我都會內心澎湃「有點東西!」表示講更多更深入的東西也不會花太多時間。如果回答得太含糊,沒有保持高度警覺的醫生就很容易漏掉該注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