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終末畢業展走讀:思考遺憾背後的問題
生活中我們選擇避談禁忌話題,但卻無法阻止死亡的到來。有些生命提早的離開,有的離開的故事需要讓更多人知道。
因此,死亡,取其為「人生的畢業典禮」的概念,讓「人生的畢業展」可以透過發想在此以各種形式發生,透過走讀,有機會給社會更多能量去思考遺憾背後的問題,或許蝴蝶效應過後,能阻止某些憾事的發生。
也許可以設置工作坊教導民眾幫往生的親友製做專屬紀念頁面,成品不只在公祭時放在直播頁面,像科展做壁報,也融入生死學和善終的課程,從製作中可以慢慢和往生者道別,也許紀錄一下生平,也許陳述一下死因,像是天災、疾病、車禍、工殤或溺水等等,也許放上重要意義的照片,也許表達一下思念。一段時間內就以電子壁報展覽在此「生命紀念多功能集會廳」裡,供後者學習往生者的生命故事,緬懷者可以緬懷、警惕者可以警惕。
下面的留言告訴我們,一個人生命終末紀念的故事,可以:
- 讓人感動
- 讓人知足感恩、珍惜所有、把握現在
- 讓人同理共情、相知相惜
- 讓人突然擁有安慰別人的力量
- 讓人發思念之幽情
- 讓人認識到疾病的古怪多變、正視身體的警訊
- 讓要自殺的人停下來
- 成為他人的溫暖祝福
即便是完全不認識的人,而且永遠不會有一模一樣的故事,永遠都有意義。
降低殯葬業者衝擊,永續環保化
有的展廳也可開放成讓來往第二殯儀館不便的旅客,在此透過視訊、甚至接軌未來科技,線上直播、AR/VR 參與在二殯的告別式。
而新場地作為展演形式的慎終追遠,已經擺脫了過去「嫌惡建築」的本質,加上仍有過路客的存在,也能讓週邊殯葬一條街的業者存在的合理性不致受到更大的影響,沒有設靈堂、移靈的業務,周邊居民應也比較能接受殯葬業者的留下。
對於仍徘徊在另一維度空間的好兄弟、好姐妹,我們也邀請來走讀,讓還沒放下的放下,讓已經想通的可以來當學長姐,保佑還活者的人。透過走讀,也讓許多長輩或保有傳統俗禮的人慢慢接受殯葬走入電子化,成為推廣環保的一大契機,而業者也應該重新思考單程旅行用品更環保永續的定位(註 2)。
註 2:每年都有約萬人往生,紙本訃聞印製大部分是50張或百張起跳,若是使用電子訃聞,一年約節省五十三萬張紙,不僅減少樹木砍伐、紙張製作所衍伸的問題,紙本訃聞也不易保存,因此也可減少垃圾堆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