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資訊傳遞的困難可以說是我最關注的問題,台東偏鄉地區多,更是如此,即便已經很努力衛教、宣導,但實務上還是普遍遇到民眾認知遠遠不足期待的現象,似乎永遠填不滿這個黑洞。
第一天我們有 AI 與社會風險課。
在台東的歷史上沒有一段時間,醫療資訊可以像這樣長篇大論地呈現,並能免費的提供給民眾。會上網就能用 AI,我們應該趕快教民眾怎麼用 chatGPT 獲得最好的醫療資訊 ( 複雜性降低、互動方式轉變 ) ,就像 whoscall 早就有了,為什麼沒有趕快讓 AI 來減少詐騙 。
讓我告訴大家怎麼慢,人一住院就慢下來了。(笑)
最後就是很多人對我好奇,為什麼醫生要來參加的原因 。吃的喝的、文化的都可以一直發想、聯名,醫療為什麼都...,不跨出來跟非醫療溝通,沈默的成本可能會在以後我自己有醫療需求的時候成為代價。
參訪了花蓮青創基地的介紹後,我想到我一直也想希望給台東人一個屬於自己的醫療展、台東學生一個醫學營,更拉近民眾、各層級醫療院所及醫院間的距離,更新觀念、活絡想法、促進合作,而不只是各衛生所各醫院辦各自的活動,且在逛展後,能達到醫療資訊傳遞之目的。但台東好像沒有 900 坪室內、合併有一些會議室的大展場?
但醫療要結盟,不像商業一樣,我們不能創造需求,創造那就是醫美、直銷、PUA,我們只能讓病人看到自己的需求,有時候甚至要打消他的念頭。
當醫師很積極地跨界合作,民眾感受上是醫師一樣專業嗎?例如柯文哲、蒼藍鴿。
當練習曲的教練說:沒有能力商業化,人家看不起你。那很商業化的醫生大家怎麼看?
醫院網頁百百款,一家醫院一種介面,何不請 AI 幫你找醫院的醫師資訊、幫你掛號。《AI 醫療革命》就提到,ChatGPT 對病人展現的同理心比醫師高出十倍。但我覺得最好的醫療資訊,一定不會在 AI 的資料庫,還是在醫生的經驗裡。
問 AI 的好處是大部分免費、不會有廣告,民眾不會辨識廣告,更別說廣告現在幾乎無所不在,我想問的是何時 AI 會被廣告佔領?
醫療資訊落差不只是沒接收訊息的機會,還有我們傳達了但病家沒接收 ( 放空、有聽沒有懂、無法消化 )、接收了卻等於沒接收 ( 忘記、不做筆記 )、接收了但只做到部分 ( 細節忘記、甚至弄相反、能力不足 ) 。媒體同樣也有落差。不過讓 AI 來做醫療白話文運動、翻轉,這件事沒有賺頭,不會有工程師想要來做這一塊吧!
身為一個一類、三類人,AI 是屬於二類人的,我要怎麼讓 AI 為我所用?就算走向開源,對我來說還是很困難。
陳鵬董事長說,「當我們沒有得到正確答案時,那是因為我們問錯了問題。」
問 AI 的好處是大部分免費、不會有廣告,民眾不會辨識廣告,更別說廣告現在幾乎無所不在,我想問的是何時 AI 會被廣告佔領?
醫療資訊落差不只是沒接收訊息的機會,還有我們傳達了但病家沒接收 ( 放空、有聽沒有懂、無法消化 )、接收了卻等於沒接收 ( 忘記、不做筆記 )、接收了但只做到部分 ( 細節忘記、甚至弄相反、能力不足 ) 。媒體同樣也有落差。不過讓 AI 來做醫療白話文運動、翻轉,這件事沒有賺頭,不會有工程師想要來做這一塊吧!
身為一個一類、三類人,AI 是屬於二類人的,我要怎麼讓 AI 為我所用?就算走向開源,對我來說還是很困難。
陳鵬董事長說,「當我們沒有得到正確答案時,那是因為我們問錯了問題。」
聽起來好像都說清楚了,但能不能聽出沒說清楚的部分。好的醫生是耐心回答病家的每個問題,但有時候根本問錯了問題。
病家的問題,是可以根據醫生的問題而問。
病家的問題,是可以根據醫生的問題而問。
Ex1:你的血糖控制得如何?
噢醫生我的糖化血色素多少?
Ex2:你肚子痛不痛啊?
我覺得我比較像是右上腹痛,我以前知道有膽結石,但沒做過胃鏡,你有什麼建議?
這樣就很省時間。
常常醫病沒有好的溝通,不是什麼溝通力的問題,而是病家不知道怎麼答。我們可能讓 AI 收集家屬的聲音,跟 AI 對話讓你練習問對問題,「當醫生這樣問你的時候,你可以這樣問或答」。
智慧醫療都要結合昂貴的儀器,結合不到偏鄉的需求,沒錢的人享受不到,有違消除貧窮目標。AI 進來的時候,詐騙也會進來,偏鄉的民眾資訊不足,會不會未受其利、先受其害。
AI搜集的你資料、知道你的弱點,能用你的弱點來保護你,客製化你的保單,但也能用你的弱點來對付你,客製化你根本用不到的保單。
劉康慧教授的慢經濟課程。
我常被問,在偏鄉醫療很 chill?確實有的人認為偏鄉能有醫師就不錯了,但正是因為到步調慢的地方,才更覺得我的醫療步調不該慢。
快慢就是速率 = 距離 / 時間,除了直觀的時間,也很重要的是如何去縮短距離 ( 就醫的、醫病關係的、醫療資訊傳遞的 ) 。在台東、在我的領域就是遠距醫療,速度還要有向量,也就是方向要對,去感受意義、無價的存在、高標準意識要抬頭。
常常醫病沒有好的溝通,不是什麼溝通力的問題,而是病家不知道怎麼答。我們可能讓 AI 收集家屬的聲音,跟 AI 對話讓你練習問對問題,「當醫生這樣問你的時候,你可以這樣問或答」。
智慧醫療都要結合昂貴的儀器,結合不到偏鄉的需求,沒錢的人享受不到,有違消除貧窮目標。AI 進來的時候,詐騙也會進來,偏鄉的民眾資訊不足,會不會未受其利、先受其害。
AI搜集的你資料、知道你的弱點,能用你的弱點來保護你,客製化你的保單,但也能用你的弱點來對付你,客製化你根本用不到的保單。
劉康慧教授的慢經濟課程。
我常被問,在偏鄉醫療很 chill?確實有的人認為偏鄉能有醫師就不錯了,但正是因為到步調慢的地方,才更覺得我的醫療步調不該慢。
快慢就是速率 = 距離 / 時間,除了直觀的時間,也很重要的是如何去縮短距離 ( 就醫的、醫病關係的、醫療資訊傳遞的 ) 。在台東、在我的領域就是遠距醫療,速度還要有向量,也就是方向要對,去感受意義、無價的存在、高標準意識要抬頭。
讓我告訴大家怎麼慢,人一住院就慢下來了。(笑)
最後就是很多人對我好奇,為什麼醫生要來參加的原因 。吃的喝的、文化的都可以一直發想、聯名,醫療為什麼都...,不跨出來跟非醫療溝通,沈默的成本可能會在以後我自己有醫療需求的時候成為代價。
參訪了花蓮青創基地的介紹後,我想到我一直也想希望給台東人一個屬於自己的醫療展、台東學生一個醫學營,更拉近民眾、各層級醫療院所及醫院間的距離,更新觀念、活絡想法、促進合作,而不只是各衛生所各醫院辦各自的活動,且在逛展後,能達到醫療資訊傳遞之目的。但台東好像沒有 900 坪室內、合併有一些會議室的大展場?
但醫療要結盟,不像商業一樣,我們不能創造需求,創造那就是醫美、直銷、PUA,我們只能讓病人看到自己的需求,有時候甚至要打消他的念頭。
當醫師很積極地跨界合作,民眾感受上是醫師一樣專業嗎?例如柯文哲、蒼藍鴿。
當練習曲的教練說:沒有能力商業化,人家看不起你。那很商業化的醫生大家怎麼看?
我還是覺得:沒有人能在他的領域維持頂尖、同時顧好自媒體行銷,而不假外人之手。
最被看到的,常常不是最好的,最好的,不可能最常被看到是常態。
希望能結識不同產業族群的青年,激發合作的想法。
我在這邊要做的事,如果不做,對我的薪水也不會有任何影響,但希望我們的相遇,能夠讓你們不用進到醫院,也可以「因為聽過某某某講過 XXX,所以我也可以做點什麼」。
希望能結識不同產業族群的青年,激發合作的想法。
我在這邊要做的事,如果不做,對我的薪水也不會有任何影響,但希望我們的相遇,能夠讓你們不用進到醫院,也可以「因為聽過某某某講過 XXX,所以我也可以做點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