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份疫情爆發到現在降溫回到二級,這三個多月鎖在綠島,每天早中晚、不分平假日地看診,為綠島民眾施打疫苗,拼疫苗覆蓋率拼到到台東縣鄉鎮第一 XD。因疫情無法進島值班的 IDS 醫師,也是由我們綠島醫師來補上他們的班,加上一位綠島醫師服務期滿離開,我好久沒放假啦~積假已經積到四、五十天了,不過,這段日子還是值得紀念的!
即便如此,還是要規劃好時間盡力準備報告,充實自己、分享知識。終於盼到放假回台北的日子,其實也是馬不停蹄繼續上課,這回在第 54 屆外科醫學會暨台灣消化系外科醫學會,我有機會得以報告關於食道胃交界粘膜下腫瘤的術式選擇,在此也用一般民眾也有機會理解、比較白話的方式傳遞一下概念。
未來應該不論腫瘤大小,搭配術前標靶治療縮小腫瘤,都能適時用內視鏡手術完成切除,目前對於困難位置 ( 如食道胃交界 ) 的腫瘤還是有些限制,而有些外科醫師則對此部位腫瘤採取保守態度而採用傳統開腹手術。
腫瘤附著的範圍最好要小於周長的三分之一,術後的併發症才會比較少。
我們回顧 2002 年到 2016 年林口長庚醫院一般外科 ( 消化系外科 ) 的病人去分析,在外科醫師選擇術式時,腫瘤大小和位置是否影響選擇?
有的大腫瘤,有的外科醫師選擇傳統開腹手術解決,也有的相當的外科醫師選擇用腹腔鏡手術去切除。而且,有的腫瘤大於五公分,卻還是能成功用腹腔鏡、部分胃切除解決。
Zone 1 胃後壁:開腹的較多一些,但仍有足夠的人用腹腔鏡。
Zone 2 胃大彎:明顯大家都用腹腔鏡,且能用快速自動手術縫合釘完成。
Zone 3 胃前壁:兩組人數差不多,仍有足夠的人用腹腔鏡,且能用快速自動手術縫合釘完成。
Zone 4 胃小彎:開腹的較多一些,但仍有足夠的人用腹腔鏡。
若遇到食道胃交界粘膜下腫瘤,腫瘤大但已經流血厲害、或造成阻塞,走到開刀一途,開腹手術趕快處理掉、或在還能用腹腔鏡的病人用腹腔鏡解決都是可以的選擇。
若腫瘤大但症狀不厲害、但評估起來需要切掉一大部分的胃,此時先做內視鏡超音波、必要時切片、術前標靶治療縮小腫瘤,之後再手術。
若腫瘤小於五公分,胃大彎最推薦用腹腔鏡,後壁或也可嘗試,並且都可嘗試用快速自動手術縫合釘,胃小彎可能用開腹手術,避免切口不順 (橫切橫縫) 造成鐘型胃增加術後併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