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所未有、跨越十二年的對談
活動以黃醫師的引言揭開序幕——現今人,三句不離醫療,卻常常充滿誤解、誤用,網路上不論是居心叵測的刻意誤導,或是有理說不清的酸民,都在在顯示當今醫療識讀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刻不容緩。
黃醫師以自身於綠島一年半、乃至於台東市三年半行醫的經驗,帶出離島醫療面對的挑戰:
- 醫療新聞的報導往往無法呈現衛生所遇到嚴重傷患扮演的重要角色,曾用實際作為及文章扭轉居民對衛生所的看法。
「盡可能的穩定,直到把病人交付出去的那一刻」「正是因為到步調慢的地方,才更覺得我的步調不該慢,才能帶起當地的健康意識」黃醫師這樣說。
- 也提到遠距醫療不是設備議題,而是人的議題,「誰來看」、「看誰」。
- 還有空轉後送平台目前只做到「一小步」,離便捷的即時資訊整合以及結合大數據還有「一大步」。
錯誤的口耳相傳如何產生,如何傷害地方醫療體系
黃醫師也從醫療識讀的舉例中,帶大家認識錯誤的口耳相傳如何產生,以及如何傷害一個地方的醫療體系。
「我是林口長庚完整訓練出來的,但卻看著我的乳癌病人遠赴林口長庚去開刀」
儘管臺東與花蓮、屏東或南投在地理條件上相似,台東醫療機構數量、醫師人數有著斷層般的差別,醫療資源過剩縣市中的花蓮、高雄均是台東的鄰居,都會提高病人外流的拉力。
「但以醫師平均服務人數來看,台東還是不錯的,我們不用滅自己威風」
另一方面,仍然會有實際作為提升急症外傷、急救品質,讓台東馬偕成為「台東人信任在地醫療的品牌」。
他同時以生活化比喻解構艱深專業:達文西手術如同「蟻人+穩定器」的高精準操控、腹腔鏡手術則如「倒車顯影」般提供清晰視野。這些轉譯不只是醫療傳達的技巧,也反映出當代醫病之間對於理解與信任的迫切需求。
大多數人只給醫師一次機會,只要你不相信醫師,永遠可以找到資訊反駁
對談的下半場由陳澤維醫師延續開題,他從「ChatGPT 救了我媽一命」這個真實案例出發,搭配與黃醫師對話的方式逐漸展開,討論當病患開始仰賴 AI 工具進行自我診斷與判斷時,醫病之間的溝通出現何種摩擦。AI 的過度擬和與知識碎片化,常導致病人對診斷產生質疑,也讓醫師面臨雙重挑戰——不僅要回應疾病,也需解釋「為什麼 GPT 說得不一樣」
「因為 ChatGPT 把網路上稀奇古怪的案例都看過了,所以只要你不相信醫師,永遠可以找到資訊反駁」
「ChatGPT 喜歡從更接近終點的地方開始,但醫療是看常見的,而且重辯證過程」黃醫師補充。
醫師與 ChatGPT 合作創造情感連結優勢
陳醫師亦強調,在合理範圍內使用 AI 輔助,其實能幫助病人更清楚描述自身症狀、也提升醫療照護的準確度。然而他也提醒:「疾病的治療,從來不是只有醫療行為而已。」病人的信念、家屬的期待、經濟與社會文化因素皆深深交織在每一次診斷與溝通中。真正的全人醫療,是要在科技的洪流中重新看見人,進而實踐屬於每一位個體的客製化醫療。
黃醫師更補充,ChatGPT 善於與使用者情感連結的優點,其實也可以為醫師所用,在節奏明快的診間,可以讓 AI 快速建議出病家容易接受的解說方式。
「挫折是為了褪乾淨青澀」,總有一天能獨立
本場講座吸引來自不同領域的青年參與,無論是醫療背景、地方實踐者,或對生命議題有所思索的公眾皆在其中找到共鳴。關於 AI 是否能取代醫師、醫病關係如何重建等議題,也在現場引發熱烈討論。這不僅是一場專業對談,更是一段跨界交流的療癒旅程,將偏鄉醫療的現場、AI 世代的焦慮與對生命的尊重交錯編織。
在提問環節中,有學員直白發問:「行醫過程中,有沒有想過做不下去?」黃奕竣醫師坦承,在住院醫師時期的日子幾乎無日無夜,即使再努力,也未必能完全掌控病人的狀況。然而支撐他走過那些階段的,是一種明確的自知—「挫折是為了褪乾淨青澀」自己總有一天能獨立處理,壓力當下扛下來,也就慢慢轉化為成就感,而這份持續累積的成就感,正是他不失熱情的原因,而當中的「變與不變」是:
「變得無法忽略對於醫療錯誤的描述,忍不住會去糾正。」「看到一個人為了另一個人的生命而奔跑起來,還是會感動不已,對一條生命的痛苦還是會感到不安,這是不變的。」
真正的醫學人不是熟背醫學知識、寫多少論文,而是「談起醫學,眼裡有光」
講座結束後,學員亦分享自己的觀察與思索:即便 AI 技術日新月異,醫師這個職業仍難被完全取代。真正的醫療是人與人的互動,是互信與同理的累積。未來也許是「人機協作」的時代,但病人與醫師間的關係,仍需建立在彼此尊重與依賴之上。真正的醫學人不是熟背醫學知識、寫多少論文,而是「談起醫學,眼裡有光」。
「黏 TaiTung・聚—下午茶之約」系列講座為臺東青年發展中心空間活化計畫的重要平台,持續邀請不同領域講者共創知識場域,讓真誠的對話在午後發生,也讓青年在此找到傾聽、提問與想像未來的所在。 未來,臺東縣政府將持續以此平台為青年累積公共參與與職涯探索的能量,讓每一場講座,都成為城市與人之間更深一層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