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突破手術及麻醉的極限,年紀大、共病多還是腹腔鏡手術的禁忌嗎?


百歲人瑞 / 開過傳統 / 復發再開傳統再復發 / 雙疝氣腸阻塞急症 / 腹腔鏡



台東市 60 歲以上人口:14345 人
台東市 70 歲以上人口:8415 人
台東市 80 歲以上人口: 3528人
台東市 90 歲以上人口: 634人
台東市 100 歲以上人口:32 人,其中男性 14 人

我有幸得其一,長褲型疝氣 ( 合併直接&間接型 ) 合併腸子卡住阻塞。

以往推不回去或年紀太大都不敢用腹腔鏡手術,這次去新加坡進修回來,對更困難的 case 更有信心,手術時能悠遊於全腹膜外及腹膜內的手術野,也感謝上帝讓我的技術在病人身上成功了,確定恢復沒問題後,不禁興高采烈地問病人能不能合照分享。

外科醫師常被問「年紀這麼大受得了嗎?」

只能說,活到超過 100 歲還能這麼硬朗真的是天選之人,台東馬偕麻醉科也很強,100 歲、三高、急性腹症來的,全身麻醉都能安全下莊,歡迎加入~

( 照片分享經病人及家屬同意 )



2024年11月14日 星期四

【疾病誤解的冰山】增進了解才能減少「世界崩塌」的心理


柔道選手 / 闌尾炎 / 放棄?

其實很多時候,生病的心理狀態是庸人自擾,對疾病、對醫療的不了解

我的病人闌尾炎,很擔心他比不了一個禮拜後的柔道全國比賽,教練叫他放棄比賽,心情低落是可想而知的。

開刀隔天出院之後,昨天病人回診,說他回去第一天還不敢用力,試著用力發現沒什麼大不了,然後他說「我出院第二天就開始摔柔道了」,然後他今天去比賽了,我們祝他順利奪牌。

我們需要一個地方,是對疾病不熟悉、有誤解的人,生病了就大受打擊如不夠善良的我們裡面的女主得知乳癌的時候,就可以去走讀,提供跟醫院裡不一樣的人文氛圍的地方。

如果一殯拆除後用地如我提案做使用規劃,將會有結合生命教育意義的故事、十大死因、十大癌症、疾病污名化走讀的場域,以及心理諮商輔導的多機能、大家都使用的到。



2024年11月12日 星期二

【式微的傳統運輸】客運巴士的轉型


新竹客運 / 熄燈號 / 停駛桃竹苗 / 9.2 萬找不到司機 / 國光、三重、新竹客運撤出台北轉運站 2 樓

這也是最近新聞關鍵字。

疫情期間大家減少搭乘大眾運輸,疫情後客運未能恢復 2019 年以前的水準,加上高鐵的強力競爭優勢,客運已經快撐不住,單從調整票價也無法改變什麼。

我們需要一個地方,可能集合了心情不好、壓力大、想散心、工作彈性疲乏的人、甚至國際來交流的人,隨時可以跳上巴士來趟說走就走的旅行,藉此幫助客運業者可以轉型、全面投入去完善一日巴士、智慧共乘 ( 如跳蛙公車 ) 的概念設計,一殯拆除後的用地若做我提案的多功能使用,就會是這樣的存在。

多年來從台北車站、市政府出發,可能一想到人很多就很累,「換個地方出發」除了心境上的改變、方便性增加、意願上會提高,也能幫到舒緩北車、市政府周邊的交通。

客運不能倒、需要轉型,學習日本高速巴士的優點,客運不僅是比較弱勢族群依賴的交通方式、給因身體狀況已經不適合開車或多次轉車的族群或長者方便性、也是無車一族可以不要面臨買車焦慮的一線希望,當政者實在應該要深思,業者也真的要撐下去,AI 智慧在交通的未來一定會帶來新契機。



2024年11月7日 星期四

【鼓勵出走的環境】護理師缺口已成為現代醫療危機


 護理人力 / 缺口加劇 / 出新招 / 調整國考 / 明年上路

這關鍵字是最近的新聞,或許你早已見怪不怪,覺得反正還在進行式,一個很長的進行式,我用不到就不會有事。

反正有出招、明年上路,那就是明年再說的意思。

沒問過廣大的民眾答不答應這個所謂「新招」,2023 年已經降低過國考門檻了。

基礎醫學比重降低,知道沒有基礎醫學觀念的護理師,醫師溝通時多容易誤解嗎?( 拭淚 )

護理師荒已經不是未來式、不是現在進行式,而是完成式。

還覺得『現在看到新聞,各界還有在從教、考、訓、用回應這個問題啊』『生病還可以去醫學中心,新大樓一直蓋,人多的地方一定沒問題』『診所一間一間開啊,那裡是最後的淨土』的人,你們已經太樂天可以去樂天棒球場了。

- 教考訓用無法解決護理師荒的問題,網路上論述已經多到可以自己找
- 醫學中心都已經完成關病房、關樓層
- 開刀房已經完成縮減接刀量,住院開個刀如果等到半夜,不是醫院高能、生意好,不是醫生無能,是車道縮減、刀量消化不良,我們醫生在跟你一起等上車啊.......O.S.『我還沒上車啊~』
俗話說的好,「路狹。相逢。」,今天你不關心這個問題,總有一天這個問題會等到你。

股市再怎麽投資,長遠的眼光都不如「投資醫護」,照顧好護理師,我們(跟家人)才能被好好照顧。

我的提案出發點是想從一個完全不曾有過的角度切入:

設立 24 小時護理師福利總部,那裡就是只有護理師可以去(抱歉診所的應該要排除,限定地區醫院以上、偏鄉執業)的 VIP 空間,有瑜伽、有重訓、有攀岩場、有健康飲食、有洗頭理髮、有按摩、有乾洗,讓來自不同醫院體系的護理師下班放假時交流、互相學習和訴苦,也是一個集團專門為護理師福利發聲。

一天很累的班上完,餓了很久,可能還憋尿、生理期,換裝才發現護墊裡整個淹出來,還要想『去哪裡還有好東西吃、好想洗頭洗澡但不想自己洗、壓力好大好想宣洩、想運動、想躺平』,這些問題都能在一個地方解決的話,多好。

相信我,護理師聚集的地方,一定不會虧待周圍的商店。


2024年11月6日 星期三

【一再重演的憾事】善用生命的故事教育下一代


國三生 / 成績不錯 / 對自己嚴格 / 課業壓力 / 獨自 / 墜下 / 大愛器捐

這些關鍵字成了 11/1 的一則新聞、11/5 的三台手術 ( 一個肝取出來捐給兩個人 )、跟一位年輕人的故事。

我們總是會在下標題看到『珍惜生命』『安心專線 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 1995』『張老師專線 1980』,但真遇到的當下有多少人會打。

我們需要一個地方,可能從小學校校外教學就會帶我們去、一家人出門也可以去、一個人不開心的時候也可以去。

這個地方是別人生命的故事,電子壁報上可以滑過別人的不幸遭遇、遺憾的發生,每天都有不幸的故事發生,以前這些故事在殯儀館待過一天,就只留在家人的心中。

我的提案出發點就是,我們為什麼不用這些台灣人自己的故事來教育我們的下一代?



2024年11月5日 星期二

【第一殯儀館拆除用地未來用途提案構思】part 8 - 總體及未來規劃







▌一殯原有的慎終追遠價值仍被延續使用,來整合多個概念,包含: 首創一個全台跟華人習俗「生命紀念」有關的「多功能集會廳」、終末畢展走讀、無病痛世界走讀、心理諮商服務機構、投資醫護、婚宴教堂、交通事故預防示範中心。 特殊的用途,未來若成功,或許會成為更多縣市效法的對象。

▌畢業展電子壁報的概念,加強推廣線上告別式,殯葬走入電子化,有助推廣環保。

▌降低對殯葬一條街的業者衝擊,及維持其存在合理性。

▌壯大具地方特色的命理商圈的文化性及商業價值。

▌能呼應衛福部「全民心理健康韌性計畫」。

▌善用與松山機場及桃園機場之關係,留下未來成為發展國際直航醫療、及國際醫療交流中心的可能性,也可服務由機捷串連的新北、桃園民眾。

▌藉由松山機場的連接,可能成為台東花蓮、澎湖、金門、馬祖的民眾也能受惠的設施。

▌預想若 2033 年基隆捷運落成,加上民生汐止線通車,基隆人將會透過基捷經由民生汐止線到達民生東路復興北路交叉口,經由走路 10 分鐘即可抵達,將可服務基隆的民眾。此處成為台北東、西門戶完成串連後交通樞紐的重要性難以言喻。

▌善用與高速公路之關係,協助客運業者增加發展的可能性。

▌能回應「全球城市實力指數」上,增加文化與交通的規劃。

▌能結合 「TPASS 1200 月票」讓串連基北北桃 megacity 的交通網更豐富及便民。

▌透過多角化經營,仍保留商圈的進駐,符合里民的期待。

▌藉由提供作為地區醫院層級以上護理師的福利中心,能讓此場所服務最岌岌可危卻又廣大的護理師族群,儲存未來巨型城市的高齡照護資本。

▌智慧轉運站、AI 串連國道/機場、觀光巴士、跳蛙公車、說走就走的旅行、交通事故預防示範中心、AI 交通博物館等概念若藉此機會深化,可以成為台北市在 2029 年首次主辦智慧運輸世界大會(ITS World Congress)時的一大亮點。
智慧叫車很普及,但一人叫一台車,反而更不環保、使交通更壅塞,第二候選主辦國的澳洲布里斯本,是少數共乘服務合法化的國家,我們也要盡快學習其優點,發展我們的特點。

▌另外,施工前就要採用 BIM 建築資訊系統(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方便未來建築材料生命週期的規劃、設計、施工、營運維護,來達到建築永續的管理。 以及基地內約莫 3~5 棵大樹(圖 1)應該評估是否要有保護計畫、移植與復育計畫,設計上盡量「以建築就樹」作保留(註 4)

▌八大改造計畫及台北 2050 願景計畫都有「松機地區再生計畫」,明確表示廢除松山機場之可能,未來若 2030 ~2050 年松山機場改造,限高規定不再,十樓以上還保留繼續更新的可能。

▌建國高架橋目前橋齡 42 年,未來若劣化廢棄,並且仿照紐約的 Highline 設計成高架公園的話,從基地還能擴建以空橋延伸銜接建築體與公園。

▌使用規劃提案跟建築設計比較沒有必然之關係,建築設計競圖也涉及更專業層面,不可能由作為一般民眾來凌駕專業事務所,較無辯論空間,故我的提案暫未就建築細節作申論。




註 4: 30、40 年以上的樹木就屬難能可貴,根據台北市所制定「樹木保護自治條例」,胸高直徑 0.8 公尺以上、胸圍 2.5 公尺以上、樹高 15 公尺以上、或樹齡 50 年以上,應列為受保護樹木。根據台北市政府「受保護樹木資訊平台」,榮星花園內更是有 14 件的列管樹木。



2024年11月3日 星期日

【第一殯儀館拆除用地未來用途提案構思】part 7 - 婚宴教堂、神社紀念碑





9. 婚宴教堂:從結婚一直走到彼此人生的終點


設計來到裙樓天台,若能設置婚宴教堂、無邊際水池,讓在此證婚的新人,都能走到彼此人生的終點,天氣好的時候,明鏡般的池面彷彿能投影出天堂的模樣,是否逝去的親人也能一同見證子孫的幸福時刻?


10. 天空神社、紀念碑


一樓或頂樓可另設置公園及天空神社,民俗專家廖大乙建議應立碑「萬善同歸」,供民眾參拜或吸引觀光客。


-----------
我自己覺得最起雞皮疙瘩的是,在前殯儀館的舊址,設婚宴教堂舉辦婚禮,曾經在此離開的親人彷彿都可以回來參加,很吸引人、介紹這個地標的時候也很有噱頭。

你會想在這樣的地方辦婚禮嗎?



2024年11月2日 星期六

【第一殯儀館拆除用地未來用途提案構思】part 6 - 擴大命理商圈、占卜橫町祭





8. 行天宮命理大搬遷或延伸:占卜橫町


行天宮命理大街是國外觀光客必遊知名景點,目前地下街的攤位部分算是飽和,若遷移至此,更多的空間有利於讓更多想從事命理行業的人投入,打造成更大的命理商圈。

走讀找尋人生答案的人聚集至此,也能剛好利用資源指點迷津,獲得不同角度的心理諮商。如此吸引力或許足以促成商家願意搬遷,讓地下土地使用活化。

若舉辦命理文化活動、「占卜橫町祭」,也增加觀光可看性。有的業者也有機會壯大,一圓成為命理公司、成立培訓機構的夢。靈性方面,讓師傅的進駐,也能鎮壓消弭各種一殯留下來的穿鑿附會之說。

2024年11月1日 星期五

【第一殯儀館拆除用地未來用途提案構思】part 5 - 一日觀光巴士、AI 交通博物館





6. 共構「類轉運站」:一日觀光巴士


鄰近高速公路交流道之優點,地面層保留車輛及行人穿梭空間,讓台北市再來一個類轉運站,目標是幫助帶回因新冠疫情而流失的客運客群,再度增加民眾橫跨縣市選擇大眾運輸而非自行開車,並且作為 AI 交通管理系統、智慧共乘的示範場域,緩解每逢上下班或假日交流道的車潮、也減少碳排放。
由於 3 分鐘即可上中山高速公路,未來可作為一日觀光巴士、跳蛙公車的匯集站,這樣的結合也讓需要走讀散心的人或護理師,跳上巴士就可以來一趟說走就走的旅行。


7. 軍警消設點、交通事故預防示範中心:正能量鎮壓,感念無私奉獻


一樓打造軍警消一體辦公室,並增設或遷移國道公路警察小隊、高公局養護工程分局至此。打造一個減少交通事故預防的示範中心,一方面提升民眾災難預防教育,一方面紀念感念殉職的軍警消醫護人員,讓無私奉獻的精神深植人心,一方面讓小時候經歷過「兒童交通博物館 (現為客家文化園區)」的人,可以帶著他們的小孩來重溫舊夢,並且也列為未來要成為電動車、機車、汽車駕駛的必修學分,也宣誓成為「AI 交通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