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1日 星期四

【第一殯儀館拆除用地未來用途提案構思】part 4 - 智慧、雲端及遠距醫療交流中心





5. 智慧、雲端及遠距醫療交流中心




a. 設置智慧醫療、遠距醫療交流場域,甚至預留設置開刀房的空間,以便在未來當有遠距機械手臂手術時,醫生能在此幫偏鄉的民眾主刀。

醫院網頁百百款,十家醫院就有十種介面,何不讓民眾能夠到此試用 AI 幫你找醫院的醫師資訊、幫你找到最正確適合的醫師掛號。當有醫護相關的國際人士到訪台北時,也能成為接待外賓的場所,促進國內外醫療的交流。




b. 設置抽血站、國際醫療接待處,平時結合政府的健檢或疫苗計畫,配合未來健保病歷雲端化更開放、更即時,就能分流大醫院抽血壅塞的人潮,讓只是要抽血的民眾不用跑醫院一趟,醫師透過雲端就能看到報告。

或許未來松山機場增加直航、或從桃園機場到行天宮,配合發展國際醫療,旅客下了飛機,可以就近在此先做入院抽血身體檢查。




c. 設置捐血站,能夠平時就儲備北血南送,讓在北漂的遊子能夠捲起衣袖,幫助自己在東、南部容易面臨血荒的鄉親,也是一種遠距醫療。

也可作為「台北淨零 101」的示範場域之一,例如搭配台北捐血中心的電能捐血車。



2024年10月30日 星期三

【第一殯儀館拆除用地未來用途提案構思】part 3 - 護理師福利總部





4. 護理師福利總部:投資偏鄉醫護,照顧好護理師


過去總有特殊的歷史時空背景造就了一些經典無可取代的建築場域,而當前的時空背景,就是全台灣缺護理師、偏鄉缺醫護、以及高張壓的護理工作環境、有功無賞的機制,因此可構思設立一個限定在地區醫院層級以上工作的護理師、或者偏鄉執業的醫護人員來到台北能去的總部、VIP room,或許仿照美軍俱樂部的概念、或效法 google 照顧員工的精神。

在不同醫院的體制下工作,互相學習和訴苦也是很重要的充電,提供給護理人員交流的好去處。護理師能在下班後找到適當的場所鬆弛自己,在身體和心理狀況完全放鬆的狀態下,交換經驗、互相學習,準備更進一步地應付生命的挑戰。

筆者了解,當關係到限定族群的福利時,總會牽動一些敏感的神經,但如今,全台醫院護理師過勞、及偏鄉缺醫師、缺護理師的問題單純由教、考、訓、用、提高薪資、工作環境所能改善的已經有限,我們應該從「醫護福利」轉向「醫護投資」的概念,期望由台北率先示範而帶動其他縣市的重視,照顧好醫護人員,我們的家人才能被好好照顧。



2024年10月29日 星期二

【第一殯儀館拆除用地未來用途提案構思】part 2 - 沒有病痛的世界、城市心理韌性





2. 沒有病痛的世界走讀:消除疾病、去污名化


取其「人離開就是到一個沒有病痛的世界」的概念,衛福部、疾病基金會、病友團體也許能合作,在此打造模擬一個沒有病痛的世界,對於疾病,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讓政府衛生單位在這裡介紹並宣示我們要從地球上根除的疾病、要去污名化的疾病,讓病友在這裡凝聚戰勝病魔的信心,讓醫生在這裡針對十大癌症或死因做分享、擺展覽。 


3. 心理諮商服務機構:城市心理韌性


俗話說「不見棺材不掉淚」,也許有的遺憾是誤入歧途的固執,那麼在這裡也許能看到一些借鏡,在這裡釋放情緒;也許有的遺憾是不好或錯誤的期待造成壓力過大,那麼在此配合衛福部「15-45 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設置心理諮商服務機構,讓社會新鮮人壓力過大的時候可以過來走讀;也許有的遺憾是對疾病治療的不了解,那麼這要是一個地方,讓病人也可以來走讀、或跟隨機的醫生聊聊。

未來建成後,預期能銜接並深化衛福部的「全民心理健康韌性計畫」,不僅推展全方位心理健康促進,也強化科技與數位心理健康基礎建設,提升城市的心理韌性。



2024年10月28日 星期一

【第一殯儀館拆除用地未來用途提案構思】part 1 - 終末畢業展走讀、殯葬永續環保





1. 終末畢業展走讀:思考遺憾背後的問題


生活中我們選擇避談禁忌話題,但卻無法阻止死亡的到來。有些生命提早的離開,有的離開的故事需要讓更多人知道。

因此,死亡,取其為「人生的畢業典禮」的概念,讓「人生的畢業展」可以透過發想在此以各種形式發生,透過走讀,有機會給社會更多能量去思考遺憾背後的問題,或許蝴蝶效應過後,能阻止某些憾事的發生。

也許可以設置工作坊教導民眾幫往生的親友製做專屬紀念頁面,成品不只在公祭時放在直播頁面,像科展做壁報,也融入生死學和善終的課程,從製作中可以慢慢和往生者道別,也許紀錄一下生平,也許陳述一下死因,像是天災、疾病、車禍、工殤或溺水等等,也許放上重要意義的照片,也許表達一下思念。一段時間內就以電子壁報展覽在此「生命紀念多功能集會廳」裡,供後者學習往生者的生命故事,緬懷者可以緬懷、警惕者可以警惕。

下面的留言告訴我們,一個人生命終末紀念的故事,可以:
  • 讓人感動
  • 讓人知足感恩、珍惜所有、把握現在
  • 讓人同理共情、相知相惜
  • 讓人突然擁有安慰別人的力量
  • 讓人發思念之幽情
  • 讓人認識到疾病的古怪多變、正視身體的警訊
  • 讓要自殺的人停下來
  • 成為他人的溫暖祝福
即便是完全不認識的人,而且永遠不會有一模一樣的故事,永遠都有意義。


降低殯葬業者衝擊,永續環保化


有的展廳也可開放成讓來往第二殯儀館不便的旅客,在此透過視訊、甚至接軌未來科技,線上直播、AR/VR 參與在二殯的告別式。

而新場地作為展演形式的慎終追遠,已經擺脫了過去「嫌惡建築」的本質,加上仍有過路客的存在,也能讓週邊殯葬一條街的業者存在的合理性不致受到更大的影響,沒有設靈堂、移靈的業務,周邊居民應也比較能接受殯葬業者的留下。

對於仍徘徊在另一維度空間的好兄弟、好姐妹,我們也邀請來走讀,讓還沒放下的放下,讓已經想通的可以來當學長姐,保佑還活者的人。透過走讀,也讓許多長輩或保有傳統俗禮的人慢慢接受殯葬走入電子化,成為推廣環保的一大契機,而業者也應該重新思考單程旅行用品更環保永續的定位(註 2)。


註 2:每年都有約萬人往生,紙本訃聞印製大部分是50張或百張起跳,若是使用電子訃聞,一年約節省五十三萬張紙,不僅減少樹木砍伐、紙張製作所衍伸的問題,紙本訃聞也不易保存,因此也可減少垃圾堆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