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2年2月8日 星期二

【內心小劇場】為什麼病人也那麼喜歡說「還好」



還好


台灣人口頭禪:還好


精神健康基金會統計成年人平均一個禮拜會說 14 次「還好」,其中只有五分之一 ( 約 3 次 ) 是精確的表達他們確實感覺還不錯。

醫學教育有很重要的一環是要求醫生都要問開放式問題 ( open question ),「這方面感覺怎麼樣」,一但遇上口頭禪是「還好」的台灣人,不管是開放式問題還是封閉式問題,例如「會不會」、「有沒有」、「痛不痛」,都時常會碰壁。


「最近有沒有胸悶、心悸?」

「還好」

有就有,沒有就沒有,還好是什麼意思...


「平常容易胃痛嗎?」

「還好」

是會痛起來但沒大礙?是比較會忍痛?還是沒事但想要醫生配個胃藥


如果是以上的狀況,你可以這樣表達:
  • 有一些不舒服的經驗,但沒造成任何惱人的問題。
  • 有過,但我不覺得問題比我身邊正常的人大。
  • 現在沒有,但曾經發作起來我覺得很難受。
  • 我沒事,但醫生這樣問,是有什麼要注意的嗎?
  • 我有這方面的問題,但我預計 / 已經在某某醫院處理這個問題。


「在家血壓量的怎麼樣?高不高?」

「還好」

不是應該回答量的情況、數字大概多少嗎...


「糖尿病在某某醫院控制的怎麼樣?」

「還好」

疾病控制大多一翻兩瞪眼,不是好,應該就是不好




還好心理學


歸納起來,「還好心理學」可以對應到什麼心理狀態呢?

  • 其實沒事,但怕醫生認為我完全正常就少注意、少講。
( 對應的性格是:謹慎、多多益善、容易擔心 )

  • 真的沒事,也不擔心,真的忘記發生的情形了。
( 對應的性格是:直率、大喇喇 )

  • 其實有一點問題,但怕醫生多花時間問我。
( 對應的性格是:客氣、怕麻煩、趕時間、省話一哥 )

  • 其實很有問題,但我不想要醫生問我這方面的問題。
( 對應的心情是:不想今天看、不想在這看、醫生給病人的安全感還不夠、拒絕幫助、逃避現實。統計顯示這樣的病人也較常不遵從醫囑、放棄治療、憂鬱 )

  • 其實在家沒什麼在量、常忘記吃藥。
( 對應的狀態是:怕醫生罵、不敢講、逃避問題 )

  • 說了你醫生也不會懂、不會信。
( 應該不會出現這種情況才對 XD )

  • 最後無法歸類的是醫學認知落差太大、自己疏於注意、不知道怎麼表達、沒有病識感,被問的當下才驚覺「對啊!我到底是好?還是不好?」

醫生嘛,總是希望多多發現病人問題的,而病人對於問題、需求被發現不一定都是嚮往的、或可能會感到不舒服、或被冒犯,主動權其實還是在病人。建議大家平時多訓練自己清楚表達自己的病況,進診間就是準備好一段自己的故事、掌握人事時地物、來龍去脈要講,不用抑揚頓挫但要有起承轉合,這樣可以幫助醫生更快速對症下藥,盡量不要只是說一句「我上吐下瀉」、「我頭痛」。

通常遇到講的不錯、對答如流的病人,我都會內心澎湃「有點東西!」表示講更多更深入的東西也不會花太多時間。如果回答得太含糊,沒有保持高度警覺的醫生就很容易漏掉該注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