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民國 108 年 10 月 6 日,衛福部打造了「空轉後送遠距視訊會診平台 - 黑客松」,耗資1800萬元,隨著 107 年蘭嶼黑鷹後送空難事件的熱度推上檯面,我相信應該有其道理,視訊系統早在 95 年就有了,那線上平台到底帶給在地醫療什麼美好呢?
今天想以綠島這一年半來自身的經驗為例來探討,為此,我把當年新聞稿及去年衛福部季刊找出來,對照現況做個比較。當年,蘭嶼事件探討的是氣候不佳及安全的夜航,平台則是試圖減輕在地醫師獨自面對後送的壓力及減少紙本作業(paper work)加速流程,事實上,平台跟減少夜航和防止黑鷹空難重演關係並不強,若說今天是後送浮濫,兩者才有關係。
當初平台希望讓空審中心值班醫師、後送接收醫院急診醫師、與在地醫師透過視訊共同進行醫療決策,但執行上的現實是,後送接收醫院的急診醫師可能也忙著處理緊急的病人,而空審中心值班醫師連上視訊,手邊也缺乏系統能主動連上病人的雲端、電子病歷,仍然依賴在地醫師謄打系統後分享螢幕。目前平台視訊主要是用於與空審中心值班醫師點對點的簡單討論,目的儘早確認是否空轉。
空審中心值班醫師有時也受限於科別,例如假設病人是腦出血合併心肌梗塞,值班醫師若不是神經科也不是心臟科,就很難進一步深入給予決策建議。如果未來能經平台連線給後送接收醫院的值班心臟內科、神經外科醫師,那就可以有如吃了定心丸。
關於「三方醫師共同會診進行決策 」
當初平台希望讓空審中心值班醫師、後送接收醫院急診醫師、與在地醫師透過視訊共同進行醫療決策,但執行上的現實是,後送接收醫院的急診醫師可能也忙著處理緊急的病人,而空審中心值班醫師連上視訊,手邊也缺乏系統能主動連上病人的雲端、電子病歷,仍然依賴在地醫師謄打系統後分享螢幕。目前平台視訊主要是用於與空審中心值班醫師點對點的簡單討論,目的儘早確認是否空轉。
空審中心值班醫師有時也受限於科別,例如假設病人是腦出血合併心肌梗塞,值班醫師若不是神經科也不是心臟科,就很難進一步深入給予決策建議。如果未來能經平台連線給後送接收醫院的值班心臟內科、神經外科醫師,那就可以有如吃了定心丸。